第三,青岛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上任以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书记一直强调“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创发展环境”,而国家级功能区无疑是运用“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的最好载体。
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王清宪专门提到,“青岛有15个国家级开发区,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地方,国家级功能区一般也是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域等重要功能。
相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更是如此,它的特殊之处,不仅仅是国内改革的试验田,也是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据了解,上合示范区境内区覆盖青岛全域,按照“1个核心区+N个联动区”进行布局建设。核心区位于胶州,共有61.1平方公里,包括36.7平方公里的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4.4平方公里的概念性规划新区,联动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实现一体化联动发展。
青岛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力量,汇聚全球范围的资本、人才、项目,围绕围绕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和聚集区,成为长江以北投资的热土。
这也是青岛必须抓住的机会。

第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将如何建设。
借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口岸将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日韩和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日韩商品面向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
从这个定位上来说,青岛将来的定位是上合组织国家和日韩、亚太市场的贸易物流中转站,这有点类似于新加坡和香港在国际上的定位。
在去年上合峰会新闻中心第一天的发布会上,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魏华祥也谈到这一点,他表示,以上合青岛峰会为契机,青岛市将规划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把山东(青岛)作为上合组织有关国家、中亚地区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打造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
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发起的十五个攻势之一,国际航运金融贸易创新中心建设攻势规划了青岛未来港口和国际贸易的蓝图。
此前,据青岛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介绍,2018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5.4亿吨,位列世界第六,已经具备了创建国际航运金融贸易中心的基础。下一步,青岛市将对标伦敦、东京等先进港口和金融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加国际航运线路,完善服务功能。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也会让青岛国际航运航线的增加建设更有针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