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卓越城市讲堂:畅想经济、科技、人文、社会的城市边界(2)
时间:2019-08-28 22: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以交通资源为例,智慧城市要移动的并不是汽车,王鹏称,要移动的其实是人和物体。“未来出行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未来的道路和交通系统的改变,实现我们更高效移动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出行系统和交通工具,是一个十分分散的生态。我们要找车、等车,换乘,衔接,目的地停车,这些体验都很糟糕。我们现在对未来出行有一个共识,就是出行即服务,形式上是一个很方便的APP,只需要设定起点、终点,价格,就可以实现端到端的优化服务。本质上是通过数据打通了各种交通工具的边界,使其变成一个可以统一运营的系统。” 而当被问及共享经济会否冲击传统汽车企业时,高乐表示,如果将出行市场看成是一个蛋糕,出行需求仍在不断增长,蛋糕也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这是一个全新的趋势。” 当人们试图打破壁垒时,仍有可感知的边界存在。 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融合过程的挑战。地理上的边界,往往也是经济、行政和文化的边界。如何使多方达成共识,以怎样的形式共同参与到一体化发展中,这是一大命题。 扩张与协调 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另一重隐忧出现,城市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上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如果和东京、纽约等所有的大城市一样,上海何以成为上海?”这是摄影师徐明的问题,他是上海城市考古的发起人,在本次BMW卓越城市讲堂中,他分享了上海一个“无名”街区顺昌路的微观历史。 从鸟瞰图上不难发现,周围一圈林立的高楼和这片低矮社区之间有着明显的“边界”,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平凡的。但徐明在这里发现了百年老店和历史遗迹。这些边界需要被抹平吗?里面的居民或许有不同的看法。 有哪些本地性的东西能够被保留下?什么值得被保留,哪些会被演替?对这些,居民是否有选择权和话语权?“有了新的地铁、新的城市系统,道路变得宽敞了,楼变高了,我就肯定幸福了吗?”徐明称,由于未能获得居民认同,不少人有了“被幸福”的困惑。 “发展,是不是居民认同的,这是他们想要发展吗?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徐明称,以发展为名,不少历史和文化遗迹正在湮灭。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等国走过的老路。如今,我们仍在重复。 利益协调的问题在宏观层面更加明显。周振华称,眼下,长三角联合办公室等区域一体化工作中,人们愈发强调利益协调机制的必要性。“究竟涉及哪些方面的利益,哪些人获益,哪些人受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利益如何能够共享,有些利益如何进行交换,例如碳排放交换,土地使用。涉及补偿又需要通过哪些形式?这些都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最核心问题。” 正如高乐先生所言,本次针对城市边界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城市是研究的对象,也是思考的现场。城市化与未来出行相辅相成,关于城市发展的研判和交流,未来还会在BMW卓越城市讲堂中持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