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波动(3)
时间:2019-05-20 07: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当前,电动汽车尚处于发展初期,不能因为里程问题否定整个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实际续驶里程差异问题是法规、技术、消费者使用习惯及环境、企业宣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由于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续驶里程与燃油车存在差距,随着推广数量的增加,里程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虽然在发展初期产品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不能把问题无限放大,应当对初创产品持包容态度,给予其一定空间和时间来不断完善。
同时,也要重视电动汽车里程问题,完善管理并提升技术水平。续驶里程是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实际续驶里程达不到或与宣传里程差异过大,且使用过程中里程衰减过于严重,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将进一步加大。这不仅会使电动汽车丧失其使用成本优势,也会让消费者质疑产品性能,从而降低社会认可度,不利于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因此,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重视,并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提升技术水平等多种方式尽快解决,提升消费者信心。
2.加强事后监管,完善工况法规
一是加强事后监管制度。通过大数据监控平台及年检等手段对车辆与电池等核心部件进行检测,对与公告车辆差距较大或造假等企业进行惩罚,比如负面清单或经济惩罚,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是加快中国工况的验证及导入工作,并完善测试环境及附件能耗等测试标准及规程。这样不但能准确评估电动汽车能耗水平,为“双积分”及其他财税补贴政策提供准确依据,还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汽车产品的真实能耗水平,从而准确评估电动汽车可达里程和使用过程中的费用。
三是加强仪表等相关标准测试及测试方法的研究,保证续驶里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由于显示问题导致的抛锚及安全问题。
3.完善标识管理,正确引导消费者
一是完善标识管理,给予消费者更多参考信息。在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基础上,结合权威机构多种应用场景的测试,在产品标识中增加高温空调制冷、低温空调制暖、高速等典型场景的续驶里程,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驾驶环境及条件合理选择产品,避免使用条件差异性导致的里程波动过大问题。
二是企业在宣传时应正确引导消费者。企业及第三方平台在产品宣传时,不能以60公里等速测试误导消费者。
4.提升电动汽车储能及节能核心技术
一是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等当前规模化应用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同时对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和工艺进行研发和验证,在不增加电池载重基础上,提升电动汽车续驶里程。
二是提升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的节能技术。提升整车造型、关键部件轻量化及高效率驱动和制动回馈系统等技术水平,减少电动汽车行驶能耗;加快低温电池、热泵空调及关键耗能附件技术及应用,提升电动汽车能耗利用率。提升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生产一致性及系统管理水平(包括热管理),降低电池容量衰减速度。
5.创新运营模式,建立维保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消费者实际使用工况的里程服务。基于大数据及消费者使用习惯、行驶目的,准确分析电动汽车实际续驶里程,为消费者行驶及充电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方案。根据运营和使用需要,选择合理的电动汽车技术方案,如通过快充与在线充电解决电动公交续驶里程需求,通过换电方式解决电动出租车对续驶里程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