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我国宝,虽远必追!看我国成功“追”宝高招(2)
时间:2019-09-22 09: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重要发祥地。在这里,一只“金鸷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和它黄土之下的同伴们一道,因遭盗掘流落法国,此后被收藏者捐赠给了吉美博物馆。 “倦鸟”该归国,却难归。据专家介绍,依相关国家国内法规定,进入公立博物馆的被盗流失文物就已化为他国“公共物品”。困住它的,是冰冷的法律锁链。 不抛弃、不放弃,重法治、想办法。有关方面经过数年艰苦谈判协商,最终得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文物原收藏者分别与法国政府解除捐赠协议,使之退出国家馆藏,再由他们将文物返还中国。这批“飞”返祖国的金鸟,为世界提供了突破文物所在国法律障碍实现文物返还的成功案例。 “国际道义规则虽然可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应鼓励世界各国尽最大可能遵守之”; “为了保护已知的考古遗迹免遭盗掘与掠夺,各国应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鼓励各国建立可自由、便捷访问的被盗文化财产国家数据库,并将国家数据库与国际数据库相链接”; …… 2014年9月,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发布《敦煌宣言》。在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领域,中国首次主导制定了国际性文件。 积极加入国际公约体系、扩大文物返还“朋友圈”;主导制定国际文件、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上线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 70年来,新中国追索流失国宝的努力从未停歇。 凡我国宝,虽远必追!如今,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归位、皿方罍“身首合璧”、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跨海归国……15万余件流失文物业已回家。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文物追索,只有进行时。我们将进一步与外交、公安、海关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系统布设专门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新华视点 监制:霍小光 策划:杰文津 文字记者:施雨岑、王鹏 视频记者:王鹏、施雨岑、李贺 摄影:李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