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研5亿像素云相机面世!不用对焦也能从上海中心上拍下外滩每张人脸细节,比人眼分辨(2)
时间:2019-09-22 16: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除了超高分辨率的照片,对这款高性能的云相机来说,拍同样分辨率的实时视频也“不在话下”。实时视频对相机的计算速度和运行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次成像都是上百张千万级像素的照片高精度无缝拼接而成,而连续视频应该在每秒25帧画面,这相当于在一秒钟之内把拼接成像过程重复至少25次。显然,这种情况下,相机系统的计算量大到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目前,曾晓洋团队研发的三/五亿像素的云相机系统实现了“共心复合尺度光学成像”和“硬件亿级像素实时视频图像拼接”,十亿级及以上像素的云相机系统关键技术也处于攻关状态。 “平时在APP上追剧,视频分辨率一般是1080P,超级会员能看到4K高清,再高分辨率也看不了了,网络带宽跟不上。而我们云相机的像素分辨率是五亿,这可是4K的百倍。” “超高的分辨率同时意味着超大的数据量,但目前无线传输系统的数据带宽成为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及时找到超高清图像中的感兴趣目标部分。”曾晓洋说,要把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降下来,传输效率提上去,就得提高相机系统实时识别目标的能力,针对特定目标智能地进行寻找、锁定和识别。“而这就像在一仓库的粮食里面,有一粒是坏的,我们想把那粒坏的找出来,这太不容易了,所以要有智能化的方法。”将范围缩小,再将特定区域特定目标的相关影像进行传输就容易得多了。“既能远视,也得有准头。” “世界首款海量数据视频图像硬件拼接专用芯片”、“人工智能处理硬件加速引擎专用芯片”,这两款自主创新的芯片正是曾晓洋团队让五亿级像素云相机系统能拍照、拍视频,能“有准头”的“独门武器”。“功耗降下来、体积小下来全靠芯片技术,把上述两款芯片做出来是实现我们整个系统技术突破的核心。”曾晓洋说,这也是复旦大学承接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使命所在。 将亿级像素相机系统获取到的海量视频图像数据都放在“云端”统一的数据中心,全世界的人们都有机会登陆来获得超高清晰的图像视频数据,这也就是曾晓洋团队“云相机”概念的出发点。 五亿级像素云相机的出现,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曾晓洋介绍,这款相机系统在国防、安防和民用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就大城市安防应用而言,传统的安防监控系统把城市区域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方块,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对每一个小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就是因为一个个“小炮筒”的分散,传统安防监控系统很难对街道、机场、地铁等视域宽阔的公共场所中的车流、人流等进行整体性的评估和预判。 而五亿级像素云相机系统的加入可有效解决这个传统安防监控方案的痛点。“假如在上海中心合适位置布置我们的五亿级像素云相机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整个外滩的大人流分布情况,从而极大助力在特殊时期警力更有针对性的安排,更有效地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曾晓洋提到,因为“超远距离”“高清成像”的特性,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超高像素云相机的出现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提出了要求。“海量视频图像数据的获取都得有监管,毕竟强有力的安防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得有平衡。” 国产自主创新的五亿级像素云相机系统是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协同创新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两个单位、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紧密合作的结果。2017年10月,亿级像素的云相机系统研发成功,获取了超过三亿像素的超高清视频图像。这款相机外形类似和日常使用的投影仪,“盒子”样的“躯干”上探出了一个“镜头”的“脑袋”。目前,三/五亿级像素云相机已投入工业量产,它们作为五亿级像素相机的“探路者”和“试验田”,率先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