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美育的殿堂 文化创造的场域
时间:2019-10-10 21: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2011年,中国美术馆迎来免费开放时代。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中华艺术宫 浙江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的美术馆逐步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在册美术馆总数达到841家,其中原文化部美术馆数量499家,民营美术馆342家。截至2018年,包括美术博物馆在内的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2018年全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可以说,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美术馆已经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殿堂。美术馆在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阵地。 回顾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之路,可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开启新中国美术馆建设 早在1913年,任职于教育部的鲁迅先生就起草了一份《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明确提出建立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的计划。1922年发表《美育实施方法》,提出要建立美术馆,把人类的精神财富公之于众。1932年林风眠发表《美术馆之功用》,大声疾呼建立美术馆。徐悲鸿早在留学欧洲期间就为国内设立美术馆而奔走呼号,他认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美术馆(1929年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是1936年8月在南京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第二年4月便举行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全国美展”。事实上这个馆本质上并不算美术馆,只能称为展览陈列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美术馆的建设工作。 1956年,江苏省政府在原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原址成立筹备处,1960年9月定名为江苏省美术馆,这也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美术馆。在北京,1958年开始新建中国美术馆,列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并于1963年6月建成开馆,馆名由毛主席亲自题写。此外较早的还有上海美术馆,其前身为1956年开馆的上海美术展览馆,上世纪80年代重新翻建,改成上海美术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下,艺术家们创作出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农民和工人也都被鼓励拿起画笔描绘欣欣向荣的新世界,在为数不多的美术馆里举办过很多画展,吸引了很多观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