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泰禾集团全忠:从产品到产城 做好全周期服务
时间:2019-11-21 22: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在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不少房企意识到物业服务的重要性。有实力的企业成立物业公司,将物业外包的模式转换成自有物业,把握现有客群,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 随着行业集聚效应的加剧,物业公司也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近20家物业公司成功赴港上市。 对此,全忠表示,物业公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它掌握着大量黏性高的客户,即业主。以头部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以下简称“碧桂园”)为例,此前碧桂园的物业公司赴港上市,估值超过了很多千亿规模的房企。 全忠认为,物业公司拥有大量稳定的流量(客群)和渠道。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属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人工投入过大的问题。 “单靠收物业费是无法维持盈利的。”全忠指出,要在资本市场上产生价值,物业公司就必须要增加一些增值服务。 “现在很多物业公司都在比拼服务水平,规划到‘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控安全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以泰禾的物业公司为例,全忠告诉记者,泰禾的酒店和物业管理是合并成同一家公司,这意味着将一部分五星级酒店的服务移植到物业管理上。而难度在于成本也会更高。 此外,泰禾物业近期对开发5~10年以上的小区进行了公共区域翻新,这是物业公司在硬件设施的维护上需要做的工作。 泰禾:一个纠结的产品主义者 全忠与泰禾初次相遇是在10年前。当时全忠为泰禾初入北京的第一个项目“运河岸上的院子”,即现在的“中国院子”项目做项目营销。 提起对泰禾的印象,全忠表示,最初他觉得泰禾是一个纠结的产品主义者。据了解,“运河岸上的院子”最早在2005年开盘销售,但由于产品设计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趋势,销售情况略差。泰禾没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去改变,继续花了几年时间去打磨产品。“那时我就看出来,泰禾存在着产品主义基因,黄老板是个执着的企业家。” 现在看来,泰禾的坚持是正确的。2013年,“泰禾·中国院子”项目荣膺“亚洲十大超级豪宅”,是当年北京唯一入选的项目。2014年,又入选“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潮流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内文化自信的增强等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现在的中国院子。”全忠感叹道。 今年5月,全忠正式加入泰禾,从曾经的“合作方”变成了泰禾管理层的一员。 在全忠进入泰禾之前,泰禾经历了一系列现金流紧张、周转下降、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2018年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泰禾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6.88%。全忠坦言,泰禾的问题根源在于扩张太快,从百亿到千亿规模,泰禾只用了几年时间,企业的人才配置、管理等各方面跟不上规模的增长,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 为加快回笼现金流,偿还短期负债,泰禾在今年开启了“瘦身”模式。泰禾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泰禾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6.15亿元,同比增长138倍,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处置子公司增加”,并且减少了发债、借款、并购公司等扩张行为。全忠表示,现在泰禾最重要的是去库存回笼现金流,实现稳步发展。 在全忠看来,对于突破了千亿门槛的泰禾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在1000亿到2000亿元之间的规模,优化集团的管理结构和管控模式以及债务结构、土地储备等。“表面上看不断在卖资产,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结构优化。” 对于泰禾未来的发展,全忠充满信心。他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泰禾仍然会采取“收缩型”战略。“泰禾现在相当于在蓄力,现在收回来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打出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