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拼多多高速增长背后的长期主义:人的逻辑迭代货的逻辑(2)

  由于战争引发了快速大规模生产衣服的需求,才将这种方式大规模运用到更广发的服装生产,最终使得时装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带来销量增加,促进了整个服装业的高速发展。

  国内的情况也类似。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消费市场始终是强渠道思维,经销商体系、商超、电商平台等渠道方先后主导了商品的分发与转化模式,这同样是一种“货为先”的逻辑。

  该模式确立了相对稳定的人货逻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商品溢价普遍过高、商品有效供给率不足,以及本土品牌羸弱等现象。

  当下,两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供给端来讲,改革开放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带动了国内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被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随着国内人力成本增加,以及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很多中小公司的外贸订单减少,产能过剩。

  中国的产能过剩到什么程度?我举几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些1.5元一斤的散货,可以包邮发全国;广州郊区的T恤,买普通低价布料、不印花,出厂价可能才8元,10元就可以全国包邮。

  在需求端,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收集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前端需求第一次实现大规模集聚。

  比如,智能手机出现后,基于司机和乘客的位置、打车需求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Uber这样共享出行公司的诞生。

  这彻底逆转了供给和需求的两者关系。长期来看,这会带来两个影响。

  一方面,拼多多有大量规模较小的商家,商品库存每日根据生产能力更新,而且拼单速度非常快,商品结构会在购买需求刺激下越来越丰富多样。

  另一方面,中间平台有机会打通需求和供给的信息,消除原先需求和生产的错配,真正实现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这也是拼多多未来进化的核心逻辑,即从电商平台变成新消费浪潮下的“新品牌工厂”。

  3.以“人”为本的拼多多

  在新消费浪潮下,人货的逻辑从“货为先”演化为“人为先”。从这个角度,你再去重新审视拼多多的增长,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说,拼多多的增长,是以“人”为核心打造了全新商业体系。其产品、运营策略均是从“人”出发,收集用户需求,为用户寻找合适的商品。而对用户需求的充分理解和满足,也一直贯穿在拼多多发展中,并体现在拼多多的方方面面。

  先说用户的交互方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面对的环境从文明诞生的1万年来,第一次从“信息匮乏”变成了“信息过载”。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和网络上信息总量的增加,我们不断需要更高效更先进的信息分发解决方案,即算法推荐。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抖音和拼多多的崛起都是类似的逻辑,三者分别从资讯、视频和商品角度完成信息分发的效率升级。

  而拼多多是国内最早发力智能推荐的电商平台。直到目前,拼多多也是所有电商中搜索行为占比最低的。根据极光大数据监测,在中心化搜索模式下的传统电商(京东、淘宝),搜索并按销量/评价排序选购行为占比高达 93.1%,这属于直接购买行为。而在拼多多上搜索行为的比例仅 44.9%。

  除了信息分发效率提升,推荐更大的价值在于,这是一种更轻、使用成本更低的购物方式,能极大提升用户的体验。

  在需求层面,拼多多持续弱化包括平台本身在内的渠道属性,推动中间不合理价值回补两端,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

  比如,拼多多补贴的iPhone,70%是被卖到了下沉市场,带动了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拼多多补贴的农产品里,有70%是卖到了城市。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所有用户的需求都能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留存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供给层面,基于领先的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拼多多能联合中国顶尖制造企业,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主导新品研发和生产,通过商品优势建立品牌认知,从而构建起一套不同于传统西方传统商业逻辑的市场体系。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拼多多推出的“新品牌计划”。截至今年9月底,“新品牌计划”正式成员已达85家,超过800家包括知名品牌在内的企业参与了C2M定制化生产。三季度,平台以日用百货、智慧家电为主的新品牌产品,累积订单量超过2700万单。

  无论是品牌升级后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是足够便利的购物体验,都是拼多多对用户的价值。回看历史,所有伟大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用户需求的充分满足。

  拼多多会成为伟大公司吗?时间会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