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文化活力,深植生态之根山东以文化搭台,推动环境宣传展现时代特点、大众特色
时间:2019-12-09 13: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最近,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学生孙小溪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因为她刚刚成为学校推广垃圾分类的“小讲师”。热爱环境的她还获得了“齐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齐鲁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自2016年启动,目前全省已有1837名中小学生获得这项荣誉。除了评选环保小卫士,在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中,山东省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实施培养青少年良好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绿芽”计划。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在谈到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借力文化来开展宣传时,山东省生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王明远认为,“文化搭台、环保唱戏,是我们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位一体互促共进,让生态成为主流文化 报纸网络、歌舞戏剧、环境课程、公众活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老百姓熟悉的家国故事中,变成了传统戏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市民广场上空飞扬的优美旋律、明媚教室里的朗朗书声,生动而有感染力,成为被全社会普遍认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 “当狼被大量捕杀后,鹿群的生活快乐吗?”在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的发问使孩子们陷入沉思。从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视角启发学生感受自然与生命,铁路小学坚持把“生态立校”作为重要办学理念。 铁路小学将环境教育积极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开发,渗透进学科建设中,有效提高了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2010年,铁路小学被原淄博市环保局、市教育局评为市级绿色学校。一大批“绿色学校”的涌现,是利用学校教育场所做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获得的可喜成绩。 除了学校教育,山东省还在打造绿色社区上下功夫。作为威海市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之一,环翠楼商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商圈工作的全过程,围绕“精致商圈·绿色生活”主题设置活动,努力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成为全市社区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排头兵。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培育探索,绿色创建已逐渐成长为山东立足实际,厚植生态文化的坚实阵地,形成了覆盖家庭、学校与社区3个领域,包括“绿色家风”“绿色校风”“绿色民风”3个层次,三位一体、整体联动、互促共进的生态文化标识。据统计,全省目前有各级绿色家庭5059个、绿色学校3405所、绿色社区1578家、环境教育基地323个。 “绿色创建工作,涉及领域广泛、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个平台上,全民参与、全民享有优美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山东省生态环保宣教中心副主任薛梅如是说。 打造生态文化宣传精品,拉近公众与环保的距离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家叶梅在谈到生态文化产品创作时认为,“生态文化的构建需要手段”,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离不开好的“产品”。 在山东,群众乐意听,喜欢看的生态文化产品接连涌现出来。 2018年6月5日,冠县环境日宣传现场,环保题材戏曲节目“罚公公”,吸引群众驻足观看。作品借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蛤蟆翁”这一民间戏曲形式,从农村熰炕取暖习俗入手设置剧情,既有艺术高度,又贴近群众真实生活,受到热烈欢迎。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优秀生态环境宣传产品评选活动中,该作品还荣获优秀奖。 山东省博物馆的广场上,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全省环保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尤其是一组名为《高架源废气监测员的日常》的摄影作品,照片的主人公每天奋战生态环保一线,工作不仅危险还异常辛苦忙碌。从观展群众的眼神中,可以读出对他们的理解与认可。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的陈家义是官方微博“山东环境”的小编。2018年以来,他和同事制作的短视频、“表情包”、“一张图”等反映生态环保工作的新媒体产品就达上百部,被群众广泛转发。此外,很多市县新媒体也不断推陈出新,山东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建设实现质量、效率“双提升”。 王明远介绍,“群众爱看、效果突出的宣传产品,使生态环境宣传充分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质、时代特点、大众特色,拉进了公众与生态环保工作的距离。”优秀的生态环境宣传产品争取到公众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打开了生态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学会借势借力,共同推动公众参与 和平常一样吃过晚饭后,孙小溪开始帮妈妈把全家当天产生的剩饭菜、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滤掉汁水后倒入堆肥桶,加入EM菌进行厌氧发酵。生产的酵素和堆肥,既解决了自家绿植施肥的需要,剩余的还可以分给邻居朋友们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