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传播正能量(艺文观察·公共的空间大众的艺术③)(2)
时间:2019-12-12 10:3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传统快闪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行为艺术,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群人通过网络等联系方式,约定某一时间聚集在指定地点,做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行为,引起关注后迅速离开。中国式快闪大大拓展了快闪这一艺术形式的应用场景与价值意义,“快闪”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运作机制来看,中国式快闪通常是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公司组织,目标明确,参与成员大多也彼此熟识。比如上面提到的轮椅快闪,其组织者是某公益基金会,武术快闪的组织者则是锦标赛组委会。 在呈现方式上,中国式快闪极少“快闪行为”,基本都是“快闪表演”,表演内容以音乐和舞蹈为主,往往经过精心排练,为周围群众献上免费的视听盛宴,有时还邀请旁观者共同参与。 传统快闪往往是“一次性”的,更注重现场反馈,影响力有限。如今的很多快闪,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二次”乃至“N次”传播,瞄准电视、网络观众这个广大群体。快闪拍摄剪辑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包括加入外景镜头、跟拍参与成员、表演结束后采访收集现场群众反馈等,内容更丰富。 相比之下,国外的快闪多为个人发起的嬉皮行为,带有明显的玩笑和游戏意味。而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中国快闪,不仅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还能够以强大的组织力动员起更多社会资源,使快闪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 快闪在本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直到最近两年才风靡开来,经历了这样的主流化、本土化移植和创新过程。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更需要在行为中找到意义感与价值感。 形式新颖互动性强 符合时代审美需求 “为什么参加快闪?想做点对别人有用的事情。” “很多朋友都参加过了,我也想体验一下。” 或许,这就是快闪在表演内容之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的独有魅力。 快闪属于“非正式演出”,并不要求专业门槛,而重在寻常真实,轻松自然,这为普通人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平台,能够锻炼勇气和胆量,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同时有助社会公益。 快闪背后的心理是“求关注”,因此地点都选在商场、公园、街道等人流密集区域,表演者与围观者的交流互动,是快闪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彻底打破了传统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加速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化;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交越来越依赖网络空间,快闪将人们拉回真实空间,在众人的关注和面对面交流中获得情感慰藉。 而对于旁观者,快闪新颖时尚的艺术形式、意料之外的惊奇感受,也能够带来欢乐体验。“快闪在公共空间里的介入性,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体会到一种脱离日常生活的新鲜感。”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说。 尹庚午和他所在的节目组,已经在思考快闪下一步的突破方向:“以后可能会运用到其他公益主题,像环保、贫困儿童帮扶、野生动物救助等。当然也会创新形式,比如尝试VR拍摄。”毕竟,快闪形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意料之外”,若过于模式化,惊喜感就会打折扣。 快闪能够流行,还得益于艺术形式与时代的“合拍”。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看来,快闪持续时间短,录制的视频短,恰好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观看习惯;大数据的捕捉和推送,也对快闪视频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快闪参与者整体偏年轻化,而现在的年轻人性格更开朗了,更愿意个性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表示,相比父母一辈,年轻人的艺术修养普遍更高,多才多艺,能够更自信、更尽兴地参与到快闪表演中。“快闪是一种形式,但更重要的永远是内核。”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2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岳弘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