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2)
时间:2019-12-25 19: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强化系统思维,根据分众化、差别化传播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态势,优化传播内容、转换传播话语、创新传播手段,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第一,用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引领大众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集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是由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根据受众实际情况,有区别、有侧重地设计传播内容,在注重体系化、系统化、系列化的同时,使之进一步优化、精化、特色化,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大到小”与“从小到大”相结合、“由远及近”与“由近及远”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平凡人、小道理,讲好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逻辑、大情怀、大道理。 第二,用表现方式的生动性激活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不仅直接反映和表达思想,也是思想通向大众的直接中介。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他为我们树立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典范,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巨人与语言巨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话语的大众化、形象化,在他的讲话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金句随处可见,形成了源自生活、贴近百姓、紧随时代、化古出新、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展示出“平语近人”的鲜明特色,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话语、生活话语,做到具体实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扬正气。 第三,用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促进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运用传统有效手段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不断增强理论传播的实际成效。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理论传播主流媒体。融合理论专家与技术专家,坚持个性化制作、可视性呈现、互动式传播,不断推出有吸引力、说服力的理论传播精品力作。融合理论骨干和“群众名嘴”,进一步下沉理论传播重心。 3.坚持增强理论自觉与深化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促进“理论掌握群众”向“群众掌握理论”的转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