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和奔驰是什么关系?执掌奔驰最久的掌门人卸任。
时间:2019-12-31 15: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戴勒姆和奔驰 近日,西安利之星女车主维权一事成为了中国舆论关注的全国性事件。女车主66万(1人民币约合0.15美元)购买奔驰新车,未开出销售店面,便出现发动机漏油,多种渠道维权,却无功而返,最后只能坐在车盖上哭诉。 女车主哭诉的视频一经网友发布,便在中国强大的网络媒体传播,浏览量达到了9,000多万。 该事件对奔驰汽车的形象和销售,已造成严重影响,这几天汽车板块整体重挫,汽车板块整体市值就蒸发约137.25亿元。 奔驰如何进入中国 奔驰的母公司是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AG),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由原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而成。 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是全球最大的商用汽车制造商,全球第二大豪华车生产商、第二大卡车生产商。 早在1985年,中国方面就有意向引进奔驰的技术和品牌,解决中国政府机关高级公务用车的问题,当时的设想是德国方面提供散件,中国自己组装。 但是双方合作不到1,000辆汽车,便因为尚未公开的原因,终止了合作。戴姆勒可谓将进入中国的良好契机,拱手让给了大众汽车。 1998年,与克莱斯勒重组后的戴姆勒公司,受限于股权结构,依然没有重点布局中国市场。直到2003年,戴姆勒公司才开始将目光重点投入中国市场,与北汽控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于此同时,奔驰在中国的销售,前期主要依托利之星公司。 2011年底,奔驰在中国有200家经销商,其中50多个经销商企业、80多家销售店归属利之星旗下。截至2017年,利星行在国内77个城市拥有105家奔驰4S店、134个网点,其销售量约占到奔驰销售量的40%左右。 而2017年,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还收购了利星行15%的股份,将奔驰与利星行进一步深度捆绑。而有媒体报道称,如今利星行在奔驰中国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利之星作为奔驰在中国市场最大的销售代理,其销售将会因为此次事件而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女车主后续金融服务费的爆料,则可能是压倒利之星的重量级爆料。 吉利和李书福是戴姆勒第一大独立股东 2018年,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获得大丰收。大众、宝马、奔驰、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又创新高。中国市场的销量,在全球市场中表现出色。 其中,奔驰车的全球总销量达到了231万多辆,单单中国市场就销售了接近65.3万辆,占到了全球份额的28.2%,成为奔驰全球第一大市场。 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戴姆勒公司(DaimlerAG)的执行总裁WilkoStark公开表示,将会深化与中国汽车供应商的合作,中国在电动车关键技术和互联网汽车领先欧美,未来在这些领域将与中国有更多合作,例如电池技术、汽车配件供应、技术合作等方面,都要有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戴姆勒公司近年来如此重视中国市场,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从戴姆勒集团的股权结构可以窥见端倪。 吉利和李书福持有戴姆勒公司近30%的股票,价值90亿美元,是戴姆勒公司最大的独立股东。 利之星占了中国市场奔驰销售40%的份额,戴姆勒公司对于自己产品的销售却不具有完全的管制权力,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服务是隶属于不同公司,就造成了戴姆勒公司在维护自己品牌方面力不从心。 从这一次利之星和奔驰官方的危机公关来看,代理销售利之星的公关完全失败,女高管傲慢和带有官腔的回复,没有为奔驰公司挽回半点形象。 而戴姆勒官方发布的声明,没有就此事真诚地道歉,也一味地延续了"官方"的生硬措辞和推脱。 在后期消费者提出的金融服务费用问题,由于涉及到每一位在利之星购车的车主,奔驰官方却忙着撇清与代理商的关系。 然而事实是,奔驰官方戴姆勒公司有严密的财务管理系统,母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代理公司的金融操作,可见这是一个漏洞,或者说,只是奔驰在中国销售违规的冰山一角。 如何做空?浑水公司有先例 戴姆勒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汽车销售不具备绝对控制权,金融服务存在漏洞,车辆售后服务不到位,都是奔驰在中国市场不完善链条的漏洞。这些漏洞一旦在后期的调查报告中被查出确凿证据,就有可能是做空奔驰的好机会。 这样的做空,在中国不是一例。2012年,浑水公司(一个美国的匿名调查机构,针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 发布质疑调查报告,2010年由于成功猎杀数家中国公司)就曾经成功做空新东方。完全可以如法炮制。 所谓的做空机构,就是先借股票卖掉,然后宣布一些利空消息,等股价大跌之后买回来还掉。 2012年7月19日,新东方遭遇做空机构浑水公司袭击,当日股票暴跌35%,累计市值蒸发近20亿美元。 事件的导火索是2012年,为了简化新东方协议控制模式(VIE)下的国内实体公司股权结构,俞敏洪调整了新东方内部的股东结构,将原本的11人股东结构,简化成自己一人。 这对国内实体公司并无实质影响,但浑这一举动可以引起投资者的恐慌,新东方于是受到SEC调查。浑水公司趁机对新东方发布质疑报告,就新东方特许加盟模式、财务报表、减税不合理等方面发出质疑,成功做空了新东方。 如果此时有浑水一样的公司,对戴姆勒公司、利之星公司进行全面的财务调查,仅金融服务费和汽车销售金融、服务漏洞方面,就完全有理由做空戴姆勒公司。从而影响到戴姆勒公司的股价。试想,一个在自己最重要的市场,却无法管理自己产品,无法完善售后服务的汽车制造商,值得信赖吗?做空戴姆勒的理由非常充分: 1.母公司戴姆勒无法控制自己的在中国销售,在中国的销售代理上存在严重违规。 2.奔驰形象在中国受损,全球第一大市场销量将有可能严重受挫,从而影响全球销量。 3.戴姆勒公司进入中国的销售渠道,存在瓶颈,利之星事件会影响到其股权结构调整,奔驰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4.利之星金融服务费,是代理公司的潜规则,很可能是冰山一角,欺诈数额一旦公布,将造成奔驰销量下跌。 5.戴姆勒公司如果失去利之星的销售渠道,短期内难以修补在中国的销售网络。 当然,这一切,只是笔者的设想。毕竟,这场做空的战场在中国,戴姆勒公司的背后股东是李书福和吉利and so on。 一场战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掌门人卸任蔡澈用大刀阔斧的改革拯救了戴姆勒,为后继者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车市遇冷、智能化浪潮的挑战,戴姆勒仍需谨慎探索 文/特约撰稿王静仪记者陈亮编辑/施智梁 5月22日,在集团工作超过40年的蔡澈(Dieter Zetsche)在戴姆勒股东大会上正式卸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职务。戴姆勒研发总监康林松(Ola Källenius)接棒,任期为5年。 蔡澈1976年毕业后进入戴姆勒研发部,历任总工程师助理、总工程师,也曾作为集团董事负责销售,2006年成为董事会主席兼总裁。 白色的海象胡子、爱穿牛仔裤、爱笑、爱做街头食客的蔡澈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完全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一位全球大车企的掌门人。 在平易近人的背后,蔡澈是一个改革家。 奔驰先后被宝马和奥迪在2005年和2011年超越,曾经的全球豪华车销量冠军成为第三。 痛定思痛,蔡澈在2007年及时剥离和经营状况不佳的克莱斯勒的合作,并为奔驰打造年轻化战略,用数年时间重整了产品线和中国业务,奔驰在2016年重登豪华车销量首位,并蝉联至今。 对这位执掌奔驰时间最长的领导人,戴姆勒监事会主席曼弗雷德•毕肖夫(ManfredBischoff)的评价是,“蔡澈在塑造戴姆勒股份公司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确保了企业在未来出行方面的战略领先地位。他也充分证明了其有能力在低谷时期领导公司,并激励员工为实现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蔡澈的退休成绩单一片灿烂,但在激荡的时代下,戴姆勒仍将面临众多挑战。 蔡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戴姆勒目前的核心还是硬件产品,这是我们的起点。虽然未来科技不断发展,但是交通运输这样的行业,物理承载不会改变。在迅猛发展的物联网体系中,汽车可能是实现物联网中最复杂的一个载体。因此对我们来说超越汽车形态本身,进一步探索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成本激增,集团2018年的利润率骤降28%,新任CEO康林松的首要任务就是执行数十亿的成本缩减计划,并与积极应对行业根本变革保持平衡。 与此同时,戴姆勒集团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销售势头逐渐放缓,也深陷贸易战泥潭,今年早些时候,蔡澈已向投资者发出周期性业绩低迷的警告。 对于未来,蔡澈在股东大会上寄语,戴姆勒想再次改变世界,并且推动推动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戴姆勒也必须转变。“我对这次转变非常有信心。” 受命危难间 2006年,蔡澈走马上任之初,戴姆勒正深陷低谷。在外,奔驰全球豪华车销量冠军的称号刚刚被宝马替代;在内,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作也始终不够顺畅。 1998年,德国豪华车企戴姆勒和美国大众车企克莱斯勒的并购交易,曾被视为汽车企业强强联合应对全球化的先锋。但在合并后的9年里,由于皮卡和SUV的战略决策失误等原因,克莱斯勒亏损数十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简称戴克公司)的股价已经从合并之初腰斩,市值甚至低于合并前的戴姆勒。 尽管蔡澈在克莱斯勒度过了四年CEO生涯,他为克莱斯勒创造的高达15亿美元的盈利,也奠定了之后成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负责人的基础。但在戴姆勒出手救助后,克莱斯勒仍显积重难返之态时,蔡澈开始了两家公司的股权与业务分拆工作。 2007年5月,戴克公司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将克莱斯勒的多数股权出售给瑟伯勒斯基金,出售后戴克改名为戴姆勒。而一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宣布破产保护,大西洋另一端的戴姆勒则幸免于难。 其后,蔡澈的重心转移到提振奔驰品牌的销量。2011年9月,蔡澈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抛出2020战略,计划在2020年让奔驰重回全球豪华车销量榜首。戴姆勒集团转型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蔡澈抛弃了领带,改穿运动鞋和紧身裤,从改变CEO个人形象开始,奔驰极力向年轻化转型。经过产品设计和规划等一系列调整,2013年起,奔驰陆续推出全新一代S级、C级和SUV产品,配备了全新外观、内饰、性能、配置的一众车型受到市场欢迎。 2016年,奔驰品牌全球销量超过208万辆,超过宝马和奥迪,重回第一宝座,提前4年完成目标。 打通中国销售渠道 奔驰汽车全球销量的上升,和中国区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密不可分。 2012年岁末,戴姆勒预期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奔驰最大单一市场,蔡澈开始重整中国业务,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整合了中国的经销网络,将旗下所有车型的销售统一划归到新设的北京奔驰销售公司管理。 以往奔驰对进口车型和国产车型实行分开管理。自1986年奔驰中国公司在香港成立以来,奔驰与利星行、仁孚等区域经销商合作,直接出口中国市场。 尽管戴姆勒与北汽集团从2005年开始合作国产化项目,但由于进口车利润高,经销商销售国产奔驰的意愿不强,导致负责国产的北京奔驰连年亏损,主营进口的奔驰中国却高歌猛进,“一个奔驰两个渠道”的模式让经销商之间经常近身互搏。 按照北汽与戴姆勒的约定,一个车型在国产前,奔驰中国可以通过进口渠道销售到中国;一旦实现国产,奔驰中国便应立即停止进口。 但在2008年国产E级奔驰下线前夕,奔驰中国的经销商大幅降价甩卖进口的E级奔驰车,不仅挤占了国产E级奔驰的市场,更直接导致国产E级不得不跟随降价高达10万元。北京奔驰利益受损,还背上了营销不力的名头。 此后,戴姆勒的态度开始向北汽倾斜。2009年,戴姆勒授权北京奔驰,在奔驰C级轿车下线前,可以销售进口C级车,提前占领市场。2010年,戴姆勒再度松口,在新E级轿车上市前,允许北京奔驰销售进口E级车。 为了更好地挽救中国市场,戴姆勒在2012年首次设立了中国业务董事,戴姆勒董事会成员人数从7人增加至8人。主管戴姆勒卡车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卡车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成为了首位中国业务董事。 同时,加入梅赛德斯-奔驰34年、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等多个市场担任销售与市场的高级管理职务的倪恺(NicholasSpeeks)临危受命,2012年出任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此时,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年销量不足20万辆,甚至不到奥迪品牌年销量的一半。 随着人事布局完善,蔡澈任命的两位重臣理清了复杂的中国经销商利益关系。戴姆勒集团2013年在中国建立了进口国产统一的销售网络。 梅赛德斯-奔驰在华销量迅速扭转,2013年一季度实现了47%的同比销量增长,而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还不到10%。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李宏鹏曾表示:“以往我们认为产品决定一切,现在大家看到,除了产品以外,有很多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销量表现和业绩。大家2014和2015年更加关注的就是经销商网络对整个业务的影响。” 连番发力之下,梅赛德斯-奔驰逐步走出泥潭。2016年梅赛德斯-奔驰再次成为全球豪华车销量冠军,并将这个成绩保持了三年,中国市场功不可没。 2017年中国成为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其销量(含smart品牌)首次突破60万辆,同比增长超25%。哪怕在中国车市表现不佳的2018年,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共交付67.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0.3%。 连发盈利预警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全球车市遇冷,戴姆勒集团也不免受到影响。 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戴姆勒第一季度整体营收为397亿欧元(约合2978亿人民币),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息税前利润降至28亿欧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6%,低于分析师预期。 新任CEO康林松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戴姆勒执行数十亿欧元的成本削减计划,或将波及万名员工的岗位调整。 蔡澈坦陈,核心的轿车部门2019年第一季度利润锐减37%,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市场销售下滑3%,另一方面是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冲击。 中国汽车市场在2018年遭遇转折,国内汽车销量20多年来首次下滑,奔驰品牌也无法独善其身。“中国是我们过去的一部分,现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也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蔡澈在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这样说。 4月,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4.6%,为连续第10个月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市场依然不景气,车企正在承受巨大压力,还很难判断恢复增长的拐点何时会到来。 德企戴姆勒也成为贸易摩擦的重大受害者,从2018年开始连续下调盈利预期。 初期中国为了减少贸易摩擦,宣布从7月1日将汽车进口关税从25%降至15%。由于消费者对于进口车价格下降的预期,消费行为被遏制,戴姆勒被迫下调价格以促进销量。 贸易战的谈判情况很快急转直下,从7月6日开始,中国对产自美国的汽车征收从15%上调至40%的报复性关税。而戴姆勒销量最好的SUV车型正是在美国工厂生产、出口至中国,中美贸易战殃及池鱼。相反,对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影响不大,因为福特和通用在中国销售的汽车绝大多数都在中国本土生产。 尽管去年12月中美两国元首会面后,40%的报复性关税回落到15%,但在贸易战的紧张情绪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万里外的戴姆勒仍然盈利飘摇。 任内最后大调整 成立于1926年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因为与克莱斯勒的合并与分拆,曾经历两次重大结构调整,而今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将迎来第三次。 按蔡澈的计划,集团将被重组为三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包括主营乘用车及商务车业务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Mercedes-Benz AG)、负责卡车和客车事业的戴姆勒卡车公司(DaimlerTruck AG)以及从事金融和移动出行服务的戴姆勒移动出行(Daimler Mobility AG)公司。 上述新的公司架构将在2019年11月1日生效。有戴姆勒金融服务公司演变而来的戴姆勒移动出行公司将在2019年7月24日正式完成更名。 蔡澈如此介绍集团一分为三的原因:“为公司探索一个新业务架构,以直面市场环境变化,确保我们以最佳状态迎接汽车工业新时代的诸多挑战。” 此次组织架构的变动将是戴姆勒130多年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重组。除德国外,此次重组还涉及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子公司。 老牌车企主动迎接挑战是一方面,研发支出高企导致的企业利润降低,也是戴姆勒转型的现实压力。 有分析师认为,戴姆勒业务板块分割独立之后有利于释放价值,尤其是卡车/巴士板块。戴姆勒可能会通过部分上市的方式出售股权,为发展电动汽车、移动出行等筹措资金。 同时,在高级管理层中,蔡澈也做出了自己的调整。先后担任过韩国和土耳其市场首席执行官的贝思格(Britta Seeger)成为了戴姆勒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董事会成员,主管销售业务。 贝思格曾推动并强化了“She’s Mercedes”理念,重视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力。通过关注女性,进一步延伸至了家庭消费。 独特的视角与布局,或将帮助戴姆勒抵御寒冬。 继任者的挑战 蔡澈曾将这家拥有130多年造车历史、在全球拥有20多万员工的传统车企比喻为一头犀牛。要想让犀牛快速转向并不容易,唯有注入新鲜血液。 1970年出生于瑞士的康林松就是这股新鲜血液。康林松是梅赛德斯-奔驰首位非德国籍CEO。同时,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康林松进入戴姆勒集团先后担任在采购、销售、研发等部门领导人,最终被提拔为戴姆勒研发总监。 蔡澈在对员工的公开信中表示,康林松的才能和国际视野赢得了他的尊重,并获得了不同领域同事的认可。 在蔡澈任职期间,康林松和蔡澈一直努力改变戴姆勒原有的严格等级制度。戴姆勒中国的员工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管理层最低级别为高级经理,原有的经理等级别已被取消。 作为硅谷管理模式的倡导者,康林松在长期担任研发部门总监时,不仅鼓励全员创新,让低级别的员工也有机会为公司提供商业创意,同时还推出数字化项目“Mercedes Me”。 硅谷基因也深深印刻在康林松的身上。与蔡澈一样,康林松对外永远是西服+牛仔裤。在接受采访时,康林松更喜欢用一种放松的姿态与媒体对话。 蔡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戴姆勒正有力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我们的工作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合适的发展框架,任人唯才,让有相应技能的人才能够在组织内有机会实现最大的发展。” 蔡澈在任期内做了最后的努力,然而康林松仍不能躺在蔡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在风云变化的时代,稍有不慎,戴姆勒将跌入悬崖。 首先就是电动化的挑战。戴姆勒将提振业绩的希望寄托于电动汽车。首款国产奔驰纯电动SUV车型EQC将在今年下半年登陆中国市场,预计到2025年,戴姆勒集团将推出10款电动车型。 然而作为一家传统造车企业,梅赛德斯奔驰进军电动车的时间并不算领先。当数年前特斯拉在全球受到追捧的时候,当宝马不断推出实验性产品的时候,梅赛德斯奔驰一直默默无闻。 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负责人MarkusSchäfer告诉《财经》记者,梅赛德斯-奔驰曾在2007年推出过电动版smart,但当时并不成功。 早期的试水失败让梅赛德斯奔驰在电动化上显得有些保守。在2018年虽然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首款电动车EQC。 在百花齐放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前有国产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后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贴上三叉星徽标的EQC能否大卖,仍需看其定价和销售策略。 据德国媒体报道,戴姆勒集团目前对大批量生产电动汽车持谨慎态度,目前正在全力降低此类车型的成本,并积极听从消费者的市场反馈。蔡澈表示,戴姆勒需要在电动汽车市场盈利,这是集团一贯的目标。 自动驾驶也是另一大挑战。正如一位长期从事汽车咨询的高管告诉记者的那样,电动化是汽车革命的基石,而自动驾驶才是颠覆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 为此,戴姆勒集团推出瞰思未来(C∙A∙S∙E)战略,旨在通过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电力驱动这四大领域的无缝整合。话虽如此,但道阻且长。 戴姆勒在全球各地展开了合作和投资。并在2017年,出人意料地投资了一家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Momenta。 今年2月戴姆勒连续发布与传统竞争对手宝马的合作声明,将在自动驾驶和移动出行等领域开展合作,以分担研发成本和对抗Uber、谷歌Waymo等新兴竞争者。 广泛地布局和结盟是戴姆勒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策略,这个策略能否收效,要看接下来三年的成绩。 在汽车业面临深入变革的时期,戴姆勒还没有像在燃油车领域一样遥遥走在前列。如何在缩减成本的同时,保证研发水平并提升利润率,这是留给新任CEO康林松的时代命题。 好了这就是戴勒姆和奔驰掌门人卸任的相关内容了,谢谢观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