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47载,英国与欧盟为何走向“世纪离婚”?
时间:2020-02-03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mute max volume
repeat
中新网1月31日电 (李弘宇)当地时间1月31日晚11点,英国将正式脱离欧盟。半个世纪以来, 英国与欧盟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史,将从此开启新篇章。 回首英国曾三度努力尝试加入欧共体的历史,再看英国现在要离开欧盟的决绝,若把英国和欧盟的关系比作一场婚姻的话,时至今日,这场“离婚”或许早有预兆。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7年5月7日,英国多佛,一名街头艺术家班克西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一名工人正从欧盟1星旗帜上抹掉一颗星,寓意着英国将脱离欧盟。 缘起:一波三折终“牵手” 不满每年向欧盟交高额会费、忧心移民潮冲击本国就业、反对英国向欧盟让渡过多权力……如果要为“脱欧”找理由,英国人能拿出一大把。 但如果以为英欧的摩擦始于脱欧,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对欧洲大陆事务奉行不干涉的“光荣孤立”政策,始终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 二战以后,为应对战后衰落并维持大国地位,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提出建立“欧罗巴合众国”的设想。 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时,英国却选择“冷眼旁观”。而该组织正是日后的欧洲共同体、欧盟、欧元区的始祖。 图为1957年3月25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六个创始成员国签署《罗马条约》的现场。 1957年,煤钢联盟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迈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之前谈判的时候,英国派了贸易官员参加,不过最后还是没有加入。 但是,形势比人强。与欧共体国家繁荣的战后经济相比,英国在本国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终于意识到一件事:“英国错过了发展的顺风车”。 可是,1961年和1967年,英国两度申请与欧共体“牵手”,两次被拒,直到法国总统戴高乐下台,才抓住机会,于1973年1月1日,如愿成为欧共体一员。 相处:“身在曹营心在汉” “携手”或许是美好的,但“婚后生活”却难免磕磕碰碰。 由于欧共体内许多规则并不照顾英国利益,如预算摊派和共同农业政策等,英国国内围绕其的欧共体成员资格问题陷入了分裂。 1975年6月5日,在经济持续不景气,通胀、失业率持续双高的背景下,英国就是否继续留在欧共体举行公投,虽然最终67.2%的民众选择了“留欧”,但国内强烈的疑欧主义声音始终存在。 资料图:图为1988年10月14日,英国“铁娘子”、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保守党大会上发言。 出于对欧洲一体化设想的疑虑,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1988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表示,“我们在英国成功地收缩政府的触角,绝不是为了看到它们在欧洲层面恢复原形”。 这一发言被视作英国与欧洲共同体关系的分水岭。有分析说,撒切尔的演讲奠定了整个1990年代和2000年代,英国对欧洲持怀疑主义的基础,最终导致英国独立党的崛起,促使英国最终走向脱欧公投。 资料图:图为1992年10月16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英国抗议者。 难堪:新“愁”旧怨分歧显 1992年2月7日,奠定欧盟框架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欧盟成立。 当时的英国政府虽签订了条约,但却保留了不参与保障欧盟公民权利的“社会宪章”及单一货币的权利。 同年9月6日,因未能阻止激烈的货币投机,英镑汇率急剧下跌,英国时任财政大臣拉蒙特被迫宣布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这一天,后来被称作“黑色星期三”,而这一天,也被视作英国与欧洲关系的最低点之一。 之后上台的布莱尔政府虽修补了英国与欧洲的关系,为英国签署了“社会宪章”,并将目光投向欧元区,但由于英国经济表现良好,支持加入欧元区的人并不多,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计票结果揭晓,多数投票者赞成英国脱离欧盟。图为“脱欧派”支持者在伦敦市中心庆祝。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摄 分手:久“拖”不决难说“再见” 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使英国疑欧力量再度上升,后来不断发酵的难民危机也更是考验着英欧的关系。 2013年1月,时任首相卡梅伦为争取连任,承诺如果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将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公投。 最终,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官宣了英国欧盟“分手”的命运,也导致了卡梅伦的下台。 随后,特蕾莎 梅临危受命,入主唐宁街10号,扛起脱欧重任,然而,拆分英盟双方40多年的关系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动力大幅提升 大众全新高尔夫配置曝光
- 下一篇:昆明市脱贫攻坚奖大众点赞超400万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