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新春走基层的故事(2)
时间:2020-02-11 09: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戴上口罩,报社同事把我们送到北京西站。此时,做公益的朋友也把物资送到火车站,没有更多寒暄,我们数了数,要运往武汉的医疗物资就有十多箱。道别时对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句:“谢谢!多保重!”看到我们搬运困难,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热心前来帮忙,让我们得以顺利上车。 上了车后,我们一遍遍检查这些物资,生怕漏掉一箱,列车员也主动表示会帮我们照看。此时,简单的物资接力,成为一种爱心和信心的传递。 14时40分,列车还没开动,我们便抓紧时间开始讨论选题。 与以往出差不同,这一次,我们在列车上就开始采访。在这武汉之行的起始,就让我们抓到了一些真实的感动。在南行的列车上,我们遇到了同行苏洲,他的母亲是医生,给他发来一段视频,教他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这位从除夕开始一直在工作没有休息的记者,看到视频眼圈都红了。采访列车保洁员甘大姐时,她真诚地对我们说:“我们做的事不算什么,不要关注我,多采访一些去武汉一线的人。” 来到武汉,报道组奔忙于武汉各个角落。每一次的采访,都让我们的心深深地被触动,我们认识到,此时在武汉一线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2月1日,卢璐在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采访。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摄/光明图片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尹楠,刚到武汉就投入工作,穿上隔离衣至少工作4个小时,每次工作完,全身湿透。她说,休息时一放松,感到精疲力尽。 和武汉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临时“专车”司机张一驰的第一次见面,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武汉人特有的豪爽。车一停,摇下窗,一挥手,戴着口罩的张一驰对我们说:“上车,这几天忙呦!” 我们去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许峰时,他正在麻利地布置任务,准备对留学生公寓内660个房间全面消毒。许峰的淡定有序,换来的是留学生们的放心。一位留学生说,面对疫情,他们也有过担心,但看到许老师就放心多了。 1月29日,章正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采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苏洲。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摄/光明图片 面对疫情,武汉人表现出来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这几天,一个名为《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的短片在武汉非常火。片中,有一句武汉方言让人印象深刻——“我信了你的邪(我服了你了)!”这句方言,道出了武汉人不服输的一面,也一下子戳中了我们的心。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感动,时时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紧张繁忙中温暖的星火。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抗击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医护人员在与死神搏斗,而我们,也在新闻战线上与时间赛跑…… (武汉一线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章正、李盛明、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打响春天保卫战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这个冬春之交太不寻常,新冠肺炎疫情的来临打乱了人们的计划。年前,记者来到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徐春福告诉记者,过了年要着力推进两件大事儿。一是乡村旅游项目西巷青蛙村的品质提升工程,村里与专业团队合作,引进“食、宿、礼、耕、读”等各种业态,打造青蛙村夜色经济;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集体流转的400亩池塘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进行试点,引进高科技的设施农业及有机大米种植技术,获得比养殖更高的收益。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村5000亩的面积,促进农民增收。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右一)在苏州吴中区东山杨湾村采访村党总支书记徐春福和村民。席时超摄/光明图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