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双赢!下一个全球汽车巨头,来自中国(3)
时间:2020-02-14 00: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从上汽收购双龙开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向外开拓,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产品结构欠佳、工会抵制、技术转移限制等问题,大多数海外收购,最终都惨淡收场。 彼时,吉利汽车尚无今日之实力,更要面对来自外界的诸多质疑——“蛇吞象,消化得了吗?”“理念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欧美人,都对沃尔沃的连年亏损无可奈何,难道李书福有灵丹妙药?” 十年后的今天,质疑已被一一打破。“蛇吞象”的两位主角实现了双赢:吉利控股用资金和中国市场复兴沃尔沃,沃尔沃则以技术反哺吉利汽车。 吉利控股在收购沃尔沃汽车的同时,也将后者知识产权等相关资产收入囊中。双方围绕研发、采购、制造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研发并共享了CMA模块化平台,还在瑞典联合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自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与沃尔沃在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强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为双方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了行业协同发展的典范。”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表示。 十年间,吉利控股在研发上的投入累计近1000亿元,在全球建有五大研发中心和造型设计中心,旗下共有2万名研发设计人员,培育出吉利、领克、几何、路特斯、宝腾等多个知名汽车品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控股在混动技术、纯电技术、替代燃料与燃料电池四大技术上拥有的专利已经超过300项。 在销量和利润上,双方的协同效应体现得最为直接。 从2010年至2019年,吉利汽车销量从41.5万辆增加至136.1万辆,十年增长228%,连续3年突破百万辆规模;净利润从2009年12.5亿元,上升到2018年125.5亿元,基本实现了10年翻10倍的战绩。 沃尔沃同样如此。尽管当前全球车市难言景气,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仍然创下新高,共售出705452辆,较去年同期增长9.8%,较2010年实现销量翻番。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也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连续第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 谋局下一个十年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发生巨变,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主旋律。 在这个关键节点,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探讨业务合并重组,或许正是李书福筹划的另一盘棋。 事实上,除了技术、文化、人才的多重协同,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此番探讨深度的整合重组,早已有合作基础。 2017年,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控股签订备忘录,双方成立了合资品牌——领克汽车。 这是中国汽车走向高端化的标志性品牌,领克汽车此后两年的市场表现有目共睹,2019年累计销量12.81万辆,同比增长6.4%。 随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将各自的发动机业务,合并成一个独立的业务版块,通过合作研发来实现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技术共享。 此次双方探讨的业务整合重组,将使得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在核心技术、资本运作乃至销售渠道等方面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双方受益最大化。 从资本上来看,合并后的双方会进一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目前,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均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两者合并后的市值将更为可观,新公司势必会在资本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积累更深厚的资本。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表示,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重组整合将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国际化集团,强化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同时通过香港和斯德哥摩对接国际资本市场,使得双方能够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同时,在技术等领域的整合之下,双方的运营将更高效、更灵活,避免研发、生产方面的重复投入。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都在智能化、电动化、自动化领域提出了十分宏大的规划,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以及整合,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不是单独一方能够解决的,双方合并后的核心工作,主要围绕研发投入、成本和财务,这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更有利于两家车企更高效地实现战略部署,实现强强联合的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