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时间:2020-02-21 16: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mute max volume
repeat
“这是中国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最近,一位抗疫一线“90后”护士的话,在社交媒体被大量转发。 逆行的背影,剪短的头发,一张张被口罩和防护服闷到过敏的脸,在各行各业筑起坚强后盾的年轻脊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一群群“90后”甚至“00后”挺身而出,每一幕都让人印象深刻。 长辈眼中的孩子,这次冲在了最前面。 在20多岁的年纪,遭遇了一场硬仗 “你多大了?”“97年的。”“过来害怕不?”“刚来的时候害怕,过来看到这种局面,反而不害怕了。”“为什么?”“感到身上的使命感更强了。”“来的时候家人担心吗?”“来的时候没告诉他们,但是前几天我父母知道了,然后我爸我妈给我打电话,那是我第一次见我爸哭,在我面前。”“给家里人报个平安吧!”“我不想哭,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对不起……” 最近,与央视记者在病房的一番对话,让22岁的护士朱海秀上了热搜。朱海秀,河南嵩县人,去年7月大学毕业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从事护士工作。大年三十晚上,她随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是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 武汉汉口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在核对医嘱。 在驰援日记里,朱海秀写到:“每每一闭眼,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个病人的模样”,“背后不知有多少家庭在等着我们呢!”每天,她都在换班前提前1小时到医院,穿好防护设备,开始高强度工作:为病人量体温、分发药品、记录病情、打扫卫生……几天下来,她的眼圈黑了。父亲朱建伟在电视上看到了女儿步履匆匆穿梭于各个病房的身影,他哽咽了:“没有一天不担心,但是也为她骄傲!”网友感慨:“这是中国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从医的意志更加坚定了。”邰明幸,25岁,两年前进入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干护士。疫情发生后,他两次请战。 1月28日,邰明幸抵达湖北。“下飞机那一刻,看到‘封城’后的武汉,心里有过惶恐。进入病房后,却没再感到害怕。时时在想:怎么跟医生做好配合,怎么给病人做好治疗,怎么让自己所在的重症医疗小组更有效率地运转。”邰明幸说。 20多天来,邰明幸一直战斗在鄂州二院的隔离病房,主要任务是护理危重症病人。“在25岁的年纪,遭遇了一场硬仗!”邰明幸显得很淡定,他说眼下各种困难差不多都克服了,也没去想这场仗还要打多久,只期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能做该做的事情做好!” 他们已经长大,可以扛起责任、担当家国天下 2月17日,在鄂州二院的隔离病房,邰明幸听到了主治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老爷子,您家属想帮您转院,您是怎么考虑的?”“不转了、不转了(边说边摇头),有你们照顾,我现在好多了。”那一刻,邰明幸很幸福。 鄂州二院的隔离病房,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邰明幸在帮患者吸痰。 “这是一位70多岁的重症患者。入院后,他一直嘀咕着要转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当时,他处于绝对卧床阶段,抬手说话都会喘大气,晚上经常因为咳嗽、缺氧醒过来。我们担心他在转院过程中病情恶化,就耐心做他的工作。”邰明幸说。 “除了给他治疗、帮他减压,哪怕在半夜,我们也有人给他喂水,关注他的排泄情况。到了白天,再帮他洗脸擦手、喂药喂饭。”邰明幸说。 “他说最近感觉好多了,睡觉踏实了,食欲上来了,呼吸也不困难了,很感谢你们。这让我很感动。病人的好转,让我们获得了作为医务人员的最大回报。”邰明幸说。 和邰明幸一样两次请战,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30岁的年轻医师左中印,终于在2月9日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他在驰援日记里写到:“与我同行的战友中,有很多‘90 后’,他们不再是 2003 年非典时期需要精心保护的那群孩子,他们已经长大,可以扛起责任、担当家国天下。” 武汉雷神山医院,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30岁的年轻医师左中印在询问患者病情。 左中印见证和参与了辽宁医疗队从接管雷神山医院17个病区,到争分夺秒进行准备,再到全部开放接诊的过程。目前,他们收治了660多名患者。左中印他们要做的,可不仅仅是治疗。“很多患者年龄偏大,到了隔离病房,有的电话不会打了,有的电视不会用了,有的厕所堵住了,都得帮他们解决。还有一个大娘,自己动不了,就得扶起她来给她喂饭喂药。”左中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