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特色化、差异化、首创性探索的成效开始显现:截至2019年底,青岛片区累计新注册市场主体1851家,其中外资企业64家;在建、待建产业项目78个,总投资869亿元。进入2020年以来,企业落户的热情仍在持续。2月25日上午,山东省举行重点外商投资项目视频集中签约仪式,新加坡(青岛)第一家食品全球供应链中心和青岛港与BP原油混调贸易项目两个项目签约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
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青岛拥有汇聚开放发展要素的天然优势,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汇聚。青岛发挥这一优势,对接国际标准、展现开放包容,积极打造服务半岛乃至全省全国的“国际客厅”,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发展大局。
青岛着力构建“5+1+1”的“国际客厅”格局。“5”就是指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5个以国家为对象的国际客厅,“1”是指央企“国际客厅”,另外一个“1”是指山东城市会客厅。2019年11月15日,中韩“国际客厅”揭开面纱。11月28日,中德“国际客厅”开门迎客,当天就有总投资10.7亿欧元的10个项目集中签约。
青岛向兄弟城市敞开“国际客厅”的大门,安顺、陇南、临沂、菏泽等城市在青成功举办展销展会,来自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通过青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其他兄弟城市。
经过努力,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已经成为青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佳平台和开放发展的“制高点”;各个“国际客厅”高朋满座,青岛的国际合作话语权在一次次国内外交往中、在国际国内要素的优化配置中不断得到增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正在不断隆起。
推动更宽领域、更高质量互联互通
开放发展,互联互通是前提和基础。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面向全球看青岛,发起基础设施建设攻势,规划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3万亿元左右,加快打造空地一体、陆海联运、服务半岛、通达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和新型智慧城市,推动更宽领域、更高质量互联互通,不断夯实开放的基础支撑。
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成立,鲁南高铁正式通车,潍莱高铁铺轨施工,地铁6号线正式开建,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各方面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开通国际国内海铁联运班列47条,中欧、中亚国际班列运量全年将达到3.8万箱,同比增长61%,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更加通畅。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实施数字青岛发展规划,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全面提速,全市建成5G基站6000多个、占全省一半以上,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地山东、授牌青岛。“新基建”正使青岛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青岛围绕航运发展贸易、贸易繁荣金融,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积极打造沿黄流域“出海大通道”,助力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2019年9月11日,青岛获批成为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将依托青岛港建设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12月13日,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越2000万标准箱,首次进入“2000万标箱俱乐部”;12月28日,货物吞吐量首次跨越6亿吨大关,跻身全球港口“6亿吨俱乐部”。
青岛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汇聚起全球财富的“大江大河”,正在成为金融开放的“新高地”,为开放发展注入强大助力。2019年,青岛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876亿元,较年初增加1752亿元,同比多增760亿元,增幅为10.9%;青岛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33位。青岛航运、贸易、金融不断融合,呈现出多业并举、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今年1月13日,青岛分领域提出2020年重点推进的总投资3521亿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城市合伙人。这些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健青岛城市的筋骨,夯实青岛开放发展的基石。
站在中国开放发展新风口的青岛,正乘风而起,开放优势进一步增强,经贸朋友圈不断扩大,“青岛合伙人”遍及全球:目前,青岛与全球102个城市(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贸往来,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300多个项目在青岛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有超过一亿人次国内外游客来到青岛、感受青岛。
当前,青岛正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一个中国对外开放高地中的高地正在快速隆起,一条愈发开阔的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之路,正从胶州湾畔向四面八方铺陈开去。沿着这条路,青岛正向着更加瑰丽的未来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