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逝者,大众,代客,墓园
时间:2020-04-05 13: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可达表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祭扫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网络祭扫对多数人来说仍是虚拟事件,在情感寄托上难以接受。 网民“心安出事吾乡”说:“祭扫只是形式,要的是心意,只要有心,在哪都能怀念,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举动,可以理解。”网友“遮掩空白”认为,“云祭扫”是一种新方式,可以选择尝试。 李星源表示,今年因疫情影响,代客祭扫被给予更多关注。“不少客人因时间或地域限制无法到场祭扫,可以通过代祭扫方式,在网络看到祭扫现场情况,让客人感到安心,也是对逝者的一份敬意。” 郑州大学中国礼文化传播学者张兵娟认为,“云祭扫”对增进家庭情感、促进家庭凝聚、保持家庭记忆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祭扫仍不可或缺。 祭扫方式多样化是时代发展必然需求 不少公众认为,祭扫文化中蕴含中华文化传统,无论形式如何,应继续发扬。全国多地统一组织代祭扫等公益活动,满足大众祭奠追思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在如今推行文明节俭丧葬环境下,远程祭扫与传统祭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远程祭扫是时代多元化的必然需求。周可达认为,远程祭扫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祭扫,但不失为时代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可为大众祭扫提供多种选择。“云祭扫”服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加快速便捷,随时随地可将敬意、亲情和孝心送到“云端”。 祭扫应更重视生命文化传承。宇捷东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开发了多个“云祭扫”产品。公司负责人贺伟表示,大众对远程祭扫接受度明显提高,远程祭扫不应只停留在敬献虚拟物品上。“后人可以将逝者生平事迹写在虚拟空间,让逝者生平事迹及精神文化得以留存,也可以让后世亲人看到,这样的纪念方式意义更大于传统祭扫仪式。” 祭扫习俗需要与时俱进。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清明节文化核心是祭扫文化。“祭扫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王忠武说,清明节祭扫文化有稳定性和流变性,“对逝者表达思念的精神是稳定不变的,凡是能够表达思念精神的方式、方法,都值得肯定,祭扫不一定非要拘于形式。” (记者 林凡诗 杨文 翟濯 刘彤) (新华社南宁4月4日电)
2/2 2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央视主持齐唱抗疫歌曲
- 下一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