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国内汽车产业的“危”与“机”在哪里?(2)
时间:2020-04-11 04: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车展等展会相继取消,众多线下活动无法组织开展,2020年所有车企的新车发布节奏,都会受到影响,由此会对以后所有的新车相关营销传播产生挤压。即便以线上活动取代,听、看、摸、闻、开,五感之中最多只能在手机屏幕前获取二感,再考虑到网络因素,能够传递给媒体或者终端用户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多数车企而言,新车是运营的核心,不能形成有效传播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企会想尽办法削减固定支出,其中人员成本是重要一环。一旦车企实施裁员、降薪等措施,对处于价值链下游的零配件供应商、配套服务商等汽车相关产业来说,会产生更大的叠加影响。 危情之下,“机”在哪里? 如果中国因为疫情,再次强化全球车市核心与领头者地位,对于本土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而言,也许会是转型变革的最佳时机。 很多时候,跨国车企对于海外的依靠,并非因为国内的产业链做不了,而是必须要保证海外供应链的利益和资本在海外的留存。但是,如果当海外汽车产业停摆,为了保证生产必须要启用国内供应链,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话语权增强也就有了最好的筹码。此时,也正是所有整车厂对产业链重新梳理的好机会,重新审视哪些环节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较强,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几乎是所有当下所有跨国车企的救命稻草,这势必会让外方车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比如对欧洲市场依赖性较强的法系车,当只有中国市场能够成为保留企业生命线的抓手,要生存,只有倚靠中国。因此,在产销冻结期间内或许会论证将发展重心转向中国市场的可能性。此时,作为跨国车企的中方合作伙伴,完全有机会与跨国车企探讨加大技术与新车引入,同时争取更多产品定义与合作开发的话语权。 而对于像保时捷、雷克萨斯这样依靠整车进口销售的车企来说,两者都有约三成的销量是中国市场贡献。海外工厂如果持续停工,国内经销商便会无车可卖。进一步来讲,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将会影响到这类纯进口品牌对于生产地的选择。 如果疫情影响不超过三个月,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支撑,纯进口品牌完全可以扛过去。但如果疫情的影响达到半年甚至更长,纯进口品牌也许将会认真考虑与国产相关的事宜。特别是当2022年中国全面放开合资股比的限制后,以特斯拉为样板,可能会加速纯进口品牌国产化相应的进程。对于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而言,这同样提供了新的机遇。 写在最后 危与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突如其来的疫情需要全人类守望相助,中国车企已经向全世界做出了好的榜样,在最危机的时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最短时间里动员企业人员、设备转型生产医疗防护用品,将疫情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内。换个角度来看,汽车产业本就暗流涌动的转型与变革,同样因为疫情的催化而加速。 此时,谁能率先求变,谁就能在困局中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