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中国电池厂商,德系巨头在下什么棋?(3)
时间:2020-07-15 12: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虽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方形电池一枝独大,而软包电池销路一般,但在国际市场,尤其是高端品牌车型上,软包电池却分外“吃香”。LG化学、SKI、AESC等都主打软包电池业务,且已搭载在大众、奥迪、日产、现代起亚、通用、雷诺等车企的多款主流车型上,例如奥迪 e-tron、奔驰EQC、大众ID.3、捷豹I-pace、保时捷Taycan、日产聆风等。奔驰电动乘用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就是LG化学和SKI,这样看来,奔驰与孚能科技在电池路线上的选择高度一致。 至于国轩高科,是国内少数主打磷酸铁锂的动力电池厂商,而大众集团主推电动乘用车,一直采用的是三元电池。两者的技术路线看起来并不太匹配。不过,国轩高科并未放弃三元路线,坚持“发力铁锂、蓄力三元”。根据5月底达成的认购协议,国轩高科从大众募集到的资金拟全部用于三个项目,一是国轩电池年产16GW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二是国轩材料年产3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三是补充流动资金。 捆绑巨头是把双刃剑 对于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电池厂商来说,德国车企的注资不亚于“及时雨”。近两年,受补贴退坡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步伐逐渐慢下来,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出现下滑,加上疫情影响,电池企业生存状况可谓雪上加霜。咨询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在7月初发布统计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约35.2万辆,同比下降42%,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7.5GWh,同比下降42%。 一方面新能源车企面临资金压力,推迟支付电池货款;另一方面上游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电池厂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与大众集团、戴姆勒等大型车企“绑定”,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得到资金和订单的同时自然要让出一些自主权,这种做法背后存在一些隐患。“电池毕竟是电动汽车的重要部件,且成本占比较高,因此,车企非常重视电池供应商的选择。一家电池厂商,如果与车企关联度不高,则大家会考虑采用,如果关联度较高甚至是由某家车企控股,则其他车企或不愿意选择这样的供应商。”墨柯指出,“就像比亚迪,既生产电动汽车又生产电池,其电池业务曾和宁德时代并驾齐驱,但近几年差距逐渐拉大,到现在为止在外供方面基本没有太大进展,只是给比亚迪电动汽车供应产品。还有日产控股的AESC主要供应日产,AESC一直希望进入其他车企的供应链,但成效不大,规模上不去则价格下不来,最后没办法,日产将AESC卖给了中国远景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一旦大众控股了国轩高科,其他车企可能会犹豫,还要不要用国轩高科的电池。长期来看,国轩高科被大众控股不一定是好事。”(中国汽车报网 张冬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