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70年:广厦千万间 居者有其屋
时间:2019-09-26 21: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70年,可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古稀老人,也可以让一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让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从平房到筒子楼、单元楼,再到高层住宅、花园洋房、高端别墅,从“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再到“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租购同权”……从我国70年的人居变迁中可以看到,我国持续推动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打造并完善人民的安居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居住环境:从人均几平方米到多渠道保障 70年前的房子长什么样?在北京市民张爷爷的记忆里,好像只有低矮的平房,大都还是泥土夯成的土墙房,一家十几口人拥挤地居住在一起,“跟今天没法比,谁能想到现在会住上这么漂亮的大洋房!”张爷爷感慨地说道。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从早期的“简易公房”,到如今消费升级的“品质住宅”,持续推动的房地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持久动力。 业内普遍认为,在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商业按揭贷款辅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金融制度,招拍挂为主的土地供应制度,仍在改革当中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包括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体系。 尤其是,针对“底层有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全国不同城市各有特色。例如:厦门提出“租购并举”,提供保障性租赁房、公租房和保障性商品房三类保障房;广州“以租为主”,公租房是最主要的保障房品种;上海特色为“四位一体”,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征收安置住房四类保障房并行。 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一直以直接支持模式为主,政府是建设主体。根据2007年后的保障房供给量来看,属于“强保障”经济体。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2015年中国住房与社区环境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高于香港、新加坡,保障力度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以来,租赁制度进入加速完善期,政策从租赁用地供给、培育专业住房租赁企业、支持租赁融资、推进“租购同权”等方面发力,支持新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如上海“十三五”规划租赁房供应占比达44%,并推出纯租赁地块,增加租赁房供给的同时稳定土地市场。 房地产制度改革解决了8亿城镇人口的住房问题。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强调住房的居住属性,成为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指引。2017,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新时代住房制度改革再次指明方向。 目前,政策已经出现诸多利好效应,从全国一盘棋到因城施策、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建设。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以“高收入靠市场、中等收入靠支持、低收入靠保障”为原则、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措施转变,形成金融、土地、财税、住房保障、市场管理等一揽子政策工具,将是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的改革方向。 产业发展: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阶段 业界专家指出,新时代,新思路,新住房制度,旨在解决各层次人群的住房问题,维持平稳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据统计,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6%,住房自有率79.2%,经济发展水平从1998年房改时的人均GDP为6860元、经济总量世界第八,到2018年人均GDP为64521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影响经济较为活跃、重要的因素之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加在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同时,对宏观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亦对相关产业构成需求,并带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在房地产制度不断推进的同时,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8年以来,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创下新高,从1998年的4.0%增加至2017年的6.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17年为17.4%。房地产还带动了众多上下游产业。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全部28个行业中,14个行业受房地产带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