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让公共文化“嵌入”大众生活
时间:2019-11-12 03: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春暖花开,喜讯频传。在3月19日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呼和浩特市正式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至此,孕育了3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终于结出硕果。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增强文化供给、改进服务方式,有效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2015年开展示范区创建以来,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全面 “过去感觉周末没地方去,现在又是数字体验馆,又是民俗馆,博物馆也有不少,感觉每周末都排得满满的,可玩可看的地方太多了。”魏红女士几乎每周都带着老人和孩子各处溜达,对呼市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场馆她感触最深。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建了市群众艺术馆、改造了市图书馆;对市博物馆、昭君博物院整体进行扩建改造,对将军衙署博物院进行全面修缮和环境整治;启动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建成开放;建成集公厕、休闲、超市、信息查询、图书借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青城驿站500多座。目前,全市10个市、旗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国家部颁三级标准。9个旗县区在重大文化项目尤其是文化场馆建设方面竞相赶超,5个农业旗县中有4个新建了综合性文体中心,其中有3个已实现免费开放;市四区有两个新建了文化综合体,均实现了免费开放。较创建前9个旗县区大多缺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相比,取得了跨跃式的发展和突破。 2017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还投入资金55亿元实施推进了“文化客厅”项目(包括市图书馆、档案馆、民俗文化展示馆、民族青少年宫、方志馆、演艺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1410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5000平方米,该项目是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预计2020年9月竣工。 2018年,呼和浩特市首届农牧民文艺汇演大获成功,来自田间地头的农牧民群众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才艺,这其中,各个文化站功不可没,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目前全市91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成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全市1242个村(社区)已建成集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34个,完成建设总量的83%,已超额完成示范区60%的建设任务要求。实施农村小舞台、小广场建设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建设了便于群众看戏、看电影、健身娱乐的小舞台和小广场1000余个。在市四区村(社区),呼和浩特市已建成80个社区影院,并逐步引入社会化运营和管理,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体系末端设施的服务能力。 构筑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呼和浩特市按照“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设施建设布局,缩小公共服务半径。引导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较好的土左旗、托克托县、和林县打造中心乡镇、特色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以文化引领新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实施文化大院(户)扶持工程,对全市不同规模的60余家文化大院(户)给予扶持,配送了液晶电视、调音台和音响等基本设备。其中托克托县北半球文化大院通过扶持和打造,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大院”和中宣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打得响亮 每到3月中旬,黄河托克托段冰消雪融,会出现流凌的壮观景象。此时,沿黄渔民会打捞“开河鱼”,做成风味独特的“托县炖鱼”。近年来,托克托县“黄河开河鱼节”异常火爆,坐缆车观黄河流凌、“托县炖鱼”大赛、品开河鱼宴……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游览,开河鱼节也成了托克托县打得响的品牌活动。 立足于发挥民族特色,呼和浩特市打造了“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多年连续举办,不断尝试创新,为提升呼和浩特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