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众,上汽和一汽哪个更强?(2)
时间:2019-12-19 05: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所以自主设计很多人有误会,觉得我们上汽中国人自己瞎搞搞出来的,也不是,德国人都是要审批、验证来做这个东西的,标准和其它的德国车也是一样的,但同样也说明它对我们的控制力很强。 上汽的黑科技更强 相比一汽大众走原汁原味路线,上汽它的风格就更有点黑科技的感觉,比如说荣威、名爵,最近不是发展都挺好,但是一汽的红旗、奔腾,都快没有人买了。 这就是因为上汽大众发展的比较早,它介入德国本土研发是比较深入的,人才培养上就比较快,它有吸收和学习的能力。 很多这种荣威、名爵,它用的设计思路,人才的观念,跳槽挖来挖去,全靠当初和大众一起来玩这个事情。 上汽的人才战略更成功 1996年7月份上汽大众就成立技术中心了,截止到2008年,光研发中心的试车厂投入就已经是30亿了,上汽荣威的工程师就是来自这个技术中心。 大众的技术是不能用,你在大众上过班,用过大众的技术,主导了一些车子的设计,然后我内部集团调动,把你调动到了荣威那边。 大众技术我们当然是不用了,你回忆一下,思索一下,想一下,你怎么样可以想出一个新的东西,想着想着,就想出来了,品质还和大众差不多,人家玩的就是这么个套路。 上汽零配件本土化进程更快 刚才说的是人方面的技术,零配件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东西,上汽大众的零配件的本土化进程是要比一汽大众快很多的,国产化率接近100%。 一方面是成本便宜,另一方面就是我不造你大众,有了零配件供应商体系,我能做其它的,我有了面粉,至于让我做面条还是做面包,我自己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一汽研发更遵循德国原版 相比1996年的上汽技术中心,一汽大众的研发中心2008年才落地了,这个之前,一汽大众对品牌是没有更改权的,哪怕是一颗螺丝、一个喇叭,细微的改动都要跑到德国去认证,原汁原味是要有代价的。 所以说这个慢慢的开始让两家公司开始不一样了,一汽大众是更加遵循德国的原汁原味的原版,而上汽更喜欢用一些黑科技造出朗逸这样的“中国式德系车”。 大众开始防范一汽自主研发 不光是说一个战略定位的问题,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实力也的确是不同的,德国大众看来看去生意挺好,钱也挺赚,这么一想,总觉得心中有所不安,开始有所防范。 你看上汽,把我们德国的技术吸收起来之后,东造造西造造,造到后面都不挂大众标了,照样还卖的挺好。 一汽大众你就不能再这么干了,1997年一汽大众开始赚钱了,平均一年就有10亿人民币的利润了。 大众迫使一汽资金重投一汽 这些赚来的钱,一分钱都没有分出来,或者说分到一汽变成利润,都又在德国大众的施压下被迫又重新投入到了一汽大众。 是因为德国大众不断的在进行追加投资,由于股权结构是6:4,也就说德国大众投资4亿元,一汽也要拿出6亿元,不然就只能转让股权给大众。 股权分配是利润的命根子,一汽只能跟投了,你不跟投股份就少了。 其实人家德国大众是一箭双雕,它其实要的是你的股份,我四成我想多一点,你又不愿意心甘情愿的交出来股份和控制权,那我追加投资,你要是跟不起,对不起股份交出来。 一汽自主研发费用相对很少 那只有跟投了,一汽把这些钱都投掉了,你自主研发要钱的,人家上汽投投弄弄试车场就30亿,你钱全部都投到一汽大众去了,一汽自己没什么钱了,自主品牌也不太发展起来了,这招是有点狠的。 2001年用来研发红旗,咱们家的旗舰大的豪华车,以前是主席坐的车子,技术投入只有3.78亿,而一汽大众的研发费用超过10亿,主导和控制权还在德国人的手上。 一汽和上汽质量把关有什么不同? 上汽质检层级更严密 再说说区别,刚才是技术、战术、股本商战,故事我们接着讲,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车的质量把关还真的是不同的。 上汽大众的企业文化就是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很像是横幅,贴在公司的门口或者怎么样。 它的质量保证部的层级是非常高的,甚至分化出来一个部门,专门对供应商品质,质量供货体系进行层层审核。 这就好比,为了确定买来的菜是不是绿色有机的,专门雇了个人去菜地里天天蹲着看,你用的肥料是什么,怎么样,专门雇了个人去看。 上汽质量管理更优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