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写给大众的“艺术收藏通史”

写给大众的“艺术收藏通史”

中国艺术收藏史》立体书影

写给大众的“艺术收藏通史”

中国艺术收藏史》特写

自1990年以来,“收藏热”在中国已持续近3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也已发展成为比肩美国的两大市场之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动辄出现的“亿元天价”更为全球瞩目,因此,国内外有关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出版也颇为热闹,如画册、作品集、收藏集、拍卖图录等,也有常见的瓷器、绘画等热门收藏品类鉴赏技巧和文化历史读物。此外,国外也出版过回顾中国皇家收藏、美国收藏中国艺术品历史的大众读物。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对中国历朝历代收藏文化全貌进行回顾和研究的著作,直到《中国艺术收藏史》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说,《中国艺术收藏史》全面回顾了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初约五千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漫长历史,带领读者从收藏角度认知中国文明传承的秘密,完成一次收藏美学之旅。近日,记者通过出版社采访作者。记者 朱德蒙

收藏的历史也是文明传承的历史

《中国艺术收藏史》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中国艺术收藏”的通史类读物。它从史前古人收藏的穿孔贝壳、玉器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商、周、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代中国收藏文化观念和潮流的演变,既有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宏观观察,也有对收藏家、经纪人、创作者以及市场、文化环境的细微分析。比如书中对中国收藏历史的几个关键时刻进行重点回顾和解析:魏晋南北朝随着士族文化兴起了书画艺术的收藏,宋代的金石收藏潮流则让收藏文化获得了文化意义上的“正当性”,欧阳修、苏轼、米芾、宋徽宗赵佶等收藏家的言行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等。

作者周文翰,知名艺术评论家和作家,2011年至今从事比较文化研究、艺术策展和写作,已出版过《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等多部有关艺术史、建筑史、园林史的著作,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国出版(601949,股吧)协会“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等荣誉。

关于新作,周文翰表示,收藏的历史就是文明传承的历史,“每一件玉器、青铜器、绘画和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从文明史或者说‘大文化’角度回顾中国艺术收藏文化兴起、发展、延续至今的全过程,不仅是写给收藏界、艺术界的人士,我相信公众读了这本书也会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有全新的认知,可以了解中国文明传承背后的文化、社会机制。”

用全球视野看待中国收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艺术的发展、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收藏,从大文化的角度回顾收藏现象兴起、转变、延续至今的全过程,不仅对艺术界、收藏界有重要参考意义,更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中国艺术演进的悠久历史、认知中国文明传承的独特机制。

事实上,《中国艺术收藏史》不仅关注中国人如何收藏中国本土的艺术品,也关注中国文物艺术品外流以后如何被世界各地收藏和研究,以及中国人如何收藏国外的艺术品。书中首次呈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重要藏品的精美图片,视觉效果震撼。此外,作者还从文化比较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审视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体制和文化观念传入中国后对收藏文化的巨大影响,对此,周文翰强调:“现代国家体制可以说是影响近现代收藏生态的最大因素,这一点以前很少有人给予特别关注。”

对话

周文翰:向后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行进

提问:在书中,您提到魏晋南北朝是艺术收藏的开端,宋代是收藏文化正当化的开始,这对收藏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您能详细解释下吗?

周文翰:唐代之前,可以说收藏是帝王、贵族或者说士族的行为。到了宋代,各阶层文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当官,他们则形成了新的“文化共识”,比如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喜欢收藏,欧阳修还把收藏和研究经史联系起来,实际上正是把收藏从“好事者”之事变成了正当的文化行为,这对以后的收藏文化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即人们不再认为收藏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是钱财多少的事情,这对社会、历史都有着更为宏大的重要的意义。

提问:那么中国收藏文化和欧洲收藏文化有什么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