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李书福:一个“放牛娃”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

以梦为马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近日,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一则消息,目前来自中国的吉利汽车正在研究收购阿斯顿·马丁这一超跑项目。

如果这一交易能够完成,那么吉利汽车将在拥有路特斯、沃尔沃、戴姆勒、宝腾等一系列海外车企股份之后,再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家英国跑车公司的股东名单中。

而和吉利之前几次收购相比,这次的传闻外界已经不再表示震惊,只是好奇吉利的巨额资金会从哪里来。

在吉利集团逐步以竞争者之姿迈入国际舞台聚光灯下时,作为创始人的李书福却慢慢退居幕后。

近几年来,这位脸上常挂着朴实甚至有些憨态笑容的吉利集团董事长除了在一些论坛,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说之外,已鲜少出现在媒体或公众的面前。

但即便身处“江湖”之外,李书福之名放之整个汽车业内无出其右者,有人言其“狂妄自大”,曾经“四个轮子,一张沙发”的厥词轰动业内;也有人谓之“传奇”,从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把最初无人看好的吉利汽车,打造成为如今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吉利集团(新业务)、铭泰集团5大子集团的“吉利帝国”,带领中国汽车一步步走向世界,跑遍全球。

“放牛娃”的造车梦

在涉足汽车领域之前,李书福经历了至少5次创业转产。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东面向海,而浩瀚的大海或许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往无前的冒险精神。上小学时,李书福就不是个“安分”的学生,他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一个暑假能够赚6元-10元人民币,这相对于只需要交1块两毛书本费的小学时期来说,让李书福初次品尝到了商业“硕果”。

李书福:一个“放牛娃”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

青年李书福

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着天生经商才能的李书福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守于学堂之上,高中还未毕业,李书福就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创业生涯。

此后,李书福开过照相馆、生产过冰箱、倒腾过装潢材料、做过房地产也生产过摩托车,秉承着台州人的务实与韧劲,李书福从最不起眼的小生意做起,爬上过高坡,也同样跌过泥潭,唯一不变的,只有雄心勃勃和不怕从头再来的创业梦。

李书福:一个“放牛娃”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

吉利早期摩托车生产线

李书福真正被外界所关注,是在其造车之后。

1994年,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与偏执的性格,李书福兜里揣着1亿元就敢“闯入”高墙林立的汽车领域。事实上,这仅有的1亿元投资也来之不易,当时的背景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民企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更大的痼疾还在于,由于长期严格管制,当时中国轿车生产已形成“三大三小”格局,根本没有给民营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而造车又谈何容易,要知道,国家光投资一个桑塔纳的生产线就花了十几个亿,相比之下,这1亿元说好听了是摩托车董事会的投资,说白了,其实就是让李书福拿去试错,碰壁了自然也就绝了念想。

“我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还有少部分人信,真没有太多的人相信。”李书福如此回忆道,但他再次展示出了不屈不挠的性格:没技术,就先把成品车的架构拆了个干干净净,一点一点研究学习;没生产线,就找政府申请地皮,表面说是造摩托车,实际建厂房准备造车;甚至零部件也是李书福找各个供应商,七拼八凑才采购齐零件。

就这样,经过3-4年的准备,还真让李书福“攒出”了第一辆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豪情。

吉利两次华丽“转身”

造出一辆车就像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能证明,在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终于游进了一条名叫“吉利”的小鱼。但面对汽车这一跨越百年的机械制造工业,此时的李书福更多的还是凭借的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

而豪情堪忧的质量很快将其从“美梦”拉回现实。1998年底,豪情生产了100多辆,但这款几乎靠手工敲打出来的汽车质量太差,不是灯组漏水就是门缝进灰,甚至车门厚薄不一,李书福一气之下用压路车销毁了这批车,损失数百万。

但这并未让李书福气馁,1999年的11月,吉利又重新造了一批豪情,投放市场,卖了近2000辆。虽然市场对于豪情的质量仍有微词,但“架不住”低价的诱惑,在与夏利的价格战中,豪情甚至一度降至2.99万元,把汽车“高价”拉下神坛。

李书福:一个“放牛娃”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