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疾控“掌门人”杨智聪:默默守护大众健康,是疾控人的使命(2)
时间:2020-02-28 14: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对于武汉的疫情,市疾控中心一直密切观察,发现从31日到17日,病例在不断增加,那段时间武汉每天到广州的火车有39列、来穗航班14个,估计载客量有接近45000人。1月19日,在市政府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会议上,杨智聪研判:广州市随时可能出现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做好人员、物资、机制的准备。 果然,就在次日,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的一个武汉来穗患者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21日经过国家、省的复核,确认为广州首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月22日晚上,在市防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尽管当时广州尚未出现本地传播病例,杨智聪作出当时看来略显“大胆”的预估:广州至少会出现过百新冠肺炎病例。一周后,广州市累计确诊病例达三位数(1月30日累计106例),并且在突破300例后逐渐趋向稳定,近日维持在345例的水平。 不少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重要防控举措,都是由杨智聪以专家身份所建议。 1月26日,市领导到市疾控中心调研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杨智聪就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防控建议:“虽然现在广州疫情形势未算太紧张(截至25日累计确诊14例),建议先预先搭建一个网上教育系统,万一疫情暴发起来,学生要延迟开学,这套系统就可以马上用起来。” 到目前为止,杨智聪领导广州市疾控中心做出了7期疫情风险评估,在其中一期报告中,市疾控中心专门指出,由于慢性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风险人群,为了避免慢性病患者频繁到医院就诊、开药,建议医保部门立刻制定措施,延长患者开药周期。2月7日,市医保局推进医保支持“长处方”政策,将医保参保人慢性病处方用药量放款至3个月。 杨智聪(左二)和同事在广州市疾控中心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讨论疫情工作。 “建议理发、医院口腔科等和人群近距离接触的行业暂缓复工”、“虽然常规的传染病防控是患者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才需观察,考虑到患者发病前已经可能有传染性,建议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时间跨度扩大到患者发病前两天,把漏网之鱼捞进网里”,在省防控专家会议上,杨智聪提出的这些防控建议,都被省里采纳。广东在2月2日率先扩大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跨度,2月21日发布的国家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也作出了同样的修订。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的政府是实事求是、相信科学的,决策也是很果断的。否则广州这个特大城市的防控,很难做得像现在这么好。”杨智聪说。 随着疫情发展的态势,需要不断调整防控思路。杨智聪表示,随着复工复产,近期广州市的防控重点应调整为对返穗人员的健康筛查和管理,疾控也为政府提供了相应的决策参考。“比如,企业应分批复工;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复工人员应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近期就出来了,这种方法和核酸检测比起来简便快捷,成本也更低,在社区或者企业医务室都可以做,我们也会建议企业对重点疫区返穗复工人员开展抗体筛查。” 十多次调整防控队伍 力保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1月22日,市疾控中心启动中心层面应急响应工作、成立“疫情应急响应工作组”,打破原有科室建制,把全中心设为八个工作小组。“刚开始第一梯队有上百人,直到后来第四梯队加入,中心300多号人,除了个别休产假的同事,完全投入疫情防控,这样的力度在广州市疾控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如此大的防控队伍,作为市级疾控机构“掌门人”,杨智聪需要对防控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和人力分配。一个月以来,他根据疫情不同时期的需要,对单位的人力分配调整了十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力保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流行病学调查时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疾控机构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出现一个确诊患者,我们要搞清楚:他发病前14天内的每一天的活动轨迹是什么?是在哪里感染的?谁传染给他的?传染他的人还有没有传染给其他人?另外,这个患者感染后去过哪里?接触过什么人?接触的人有没有被感染?找出这些答案,我们才能把散布在人群中的潜在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找出来,及时隔离,才能防止出现第三、四、五代病例,这就是流调的重要性。”杨智聪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