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高速公路的发展一方面是德国的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当时德军闪电战战略的军事需求,因此德国修建了高达3900公里多车道立体交叉高速公路,为机械化军队的高速行进提供了基础。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经典的马奇诺防线崩溃,高速公路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法军统帅认为德军最快也需要3天时间才能抵达进攻防线进攻点,但德军依靠高速公路和机械化,行军速度早已超越时代。依靠高速公路的快捷,仅仅1天时间就抵达目的地,并且绕到马奇诺防线后方,法军心中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就这样被降维打击,土崩瓦解。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的众多国家意识到高速公路的经济作用和军事作用,因此纷纷开始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到60年代,高速公路已经发展出一定规模,同时空气动力学技术和冲压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所以, 50年代后期开始,宝马的竖双肾格栅开始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在空气动力学要求下,车身需要变得更加低矮和流线型。发动机燃烧效率提升和小型化的技术基础,车头可以越来越扁,格栅自然也就越来越小。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格栅变“方”要从半导体说起

可以看到,在70年代之前,宝马的双肾格栅都还是圆润的,但从1975年的第一代3系(e21)开始,宝马的双肾格栅却开始慢慢变得“方”了。格栅的变“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服从车辆整体造型风格。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这一造型变化的技术背景则要从半导体技术大爆发说起。60年代仙童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先后研究出了半导体芯片的平面工艺技术和磊晶技术,此后半导体芯片正式开启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能力,工业化后的利润反哺,又进一步促使半导体制造技术大爆发。

在汽车行业,冲压线就是机床自动化最先应用的一批。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自然是板材的形状越简单,冲压技术要求和成本也就越低。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另一方面,石油危机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也就促使车企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油耗更低的车型,进一步促使车企为降低制造成本而大规模使用自动化冲压技术。

所以,70年代中期开始,汽车的造型就普遍变得有棱角,像个方盒子。宝马的圆润竖格栅自然也就得变得“方”一些了。

终于正式变扁了

随着80年代新材料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宝马在1985年成立了宝马技术公司(bmw technik gmbh),公司中一部分最好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被组合在一起,这些人都得以从日常琐碎的工作和kpi中解脱出来,他们在此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设计出属于未来的宝马汽车。可以看做是前瞻设计部门。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在当时的概念车上,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扁双肾格栅。不过品牌的家族化设计不能立刻改变,所以宝马的双肾格栅是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慢慢变化的,从明显的竖格栅慢慢变方,然后慢慢变矮,逐渐形成了接近正方形,再慢慢变扁。

那为什么要越来越扁呢?很大程度上和前面变“方”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因为要服从车辆整体风格。为了追求低噪音、经济性和操控性,轿车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多,于是车辆就越来越低,并使用各种特殊的车身设计来提高下压力,增加抓地力。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到低,宝马的各种车型都开始走向扁平化设计,使用大量横线条来强调贴地感。扁平格栅的前脸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宝马的印象。

为什么又要变回竖型大格栅?

那么终于讲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i4又要回归竖格栅,而且要变得这么大?首先,这自然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只不多是在进步的前提下继续延续自己的历史。

我们先从格栅变大说起。在21世纪之前,人们对于车辆的主要设计开发重点在于车辆以及车内成员,但从进入21世纪后,汽车的设计开发理念开始重视车外的行人,也就是行人保护理念,减少道路交通弱势使用者在交通事故中收到的伤害。

实际上在1987年,欧洲eevc(车辆安全强化委员会)就已经成立了行人保护工作组,进行行人保护研究,但一直发展比较缓慢。

回归经典? 宝马i4的竖双肾设计解读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