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郑永年:“中美国”不复存在 但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2)

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球化概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就已经提到经济全球化了,那个时候的全球化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无论是马克思时代还是一战以前的全球化,我觉得全球化主要是区域性的,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比如帝国的殖民地政策,也是一种全球化。

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又是另外一种全球化。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是基于主权经济体的全球化,其具体形式与特征是制造整产品。1980年代以前,我们所谓的美国制造、德国制造、英国制造、日本制造,说的都是整产品。

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为止的全球化,又是另一种全球化。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达伊·罗德里克有个说法叫“超级全球化”,我自己把它称为无限度的全球化,就是不再以主权经济体为基础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权国家失去了它的经济主权。

这一波全球化使得产品形式再次发生变化,之前是整产品,而之后就是组装品。这一波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下的全球化,其目的是打造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这正是组装品背后的真相。

这一波全球化,从经济学上来说打造了高效率的有效配置,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个人财富在分化,社会中产阶层急剧缩小,社会群体遭到破坏,主权国家税收就业受到冲击。这是当前美国到处抗议的根源,也是特朗普白人民粹主义的根源。

▲“警察暴力执法致非裔男子死亡事件”,在美国引发持续抗议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新京报: 那经过疫情,经济全球化将会是怎样的走向?

郑永年: 前面提到经济全球化分不同历史阶段,我认为,疫情发生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已经走不下去了。我的判断是,疫情之后全球化不会停止,但是全球化的形式内容将会改变。

全球化本身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流动是资本的天然属性,资本必须去到能赚钱的地方,资本如人的血液,一旦流动停止,就会死掉。所以全球化不会停止。政治人物可以限制它,但消灭不了它,也阻挡不了它。

但是, 疫情之后,全球化将进入一种“有限全球化”,会强化主权政府的经济主权。

怎么强化?首先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新布局。目前各国在做的是把国家安全的东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第二,要把跟老百姓生命安全有关的产业尽量放在国内。比如,这次疫情提醒大家最需要的是口罩、洗手液、防护服、呼吸机等。经过这次教训,主权国家会将这些产业放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一个走向是分散风险,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不会太集中,尽量把产业链放在不同国家。这是经济理性,而不是出于政治考量。

三、“中美国”不复存在,但中美不会完全脱钩

新京报: 众所周知,这次疫情让中美关系广受关注。2007年,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创造了一个新词——“中美国”,经过这次疫情,你觉得“中美国”这个概念还会成立吗?

郑永年: “中美国”是一种现象描述,说的是美国跟中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中国生产、储蓄,美国消费,它无非描述了中美之间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关系。

但是,第一,这种关系并不平等;第二,因为不平等,所以不可持续。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这种所谓的“共生关系”中,中国出制造,美国出思想,美国永远掌握高附加值,而中国只有低附加值。从道义上讲,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迟早要打破。

另外,“中美国”只是描述一个经济现象,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大国之间的安全关系。但你看,从特朗普上台以后,这种矛盾就暴露出来,贸易摩擦、外交攻势……所以从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国”这个概念就已经没有了。

新京报: 那中美关系会往哪个方向走?

郑永年: 应当承认,从贸易摩擦,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已经有了“新冷战”的端倪。一些人担心,美国是不是在去中国化,与中国脱钩?

我认为,只要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资本还要流动,只要中国继续改革开放, 这两个经济体不可能完全脱钩,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会降低,不可能像“中美国”那么紧密了。 两个体系、两个市场已经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市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但两个体系不会完全脱离。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