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美国”不复存在 但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3)
时间:2020-07-13 08: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必须清醒认识到,美国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搞脱钩也好,呼吁对中国施行强硬政策也好,主要是美国的行政当局在做。但这不能代表其他群体的声音。 华尔街给中国施压,不是为了孤立中国,而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会战胜行政力量。美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资本是最理性的,中国市场这么大,美国不可能放弃。 ▲纪录片《美国工厂》海报截图 四、主权大国在国际组织中角色转变 新京报: 这一次,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有效的国际合作,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没有发挥领导者地位,欧盟各自为战,世卫组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也没有展示出足够的凝聚力,你如何看待这种“尴尬”? 郑永年: 这就要回到你第一个问题了:地缘政治变化了,疫情影响了各个国家内部的发展,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之所以没能发挥有效作用,还是因为主权国家内部的问题。美国如果内部治理得好,没有出现今天这样的民粹主义,它会继续扮演国际领导者角色。 但是这一次,疫情之后,第一次没有人向美国求助。美国从一战进入世界体系,二战开始领导世界,每一次都扮演着“老大”角色,但现在不是了。 但同时,欧洲又不是那么团结,因为英国脱欧,力不从心。德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它只是担负起一个区域责任,目前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担当责任的能力。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美国衰落了,但其他国家还没有那么强大,国际关系只能维持一个微妙格局。 而国际组织只是一个虚体,国际组织背后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有了分歧,无法达成共识,就不能合作。联合国如此,世卫组织如此,世贸组织也是如此。归根结底,这也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五、中国需保持原创能力与开放心态 新京报: 这次疫情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但它是否也孕育着一些机会?对中国而言,有哪些机会? 郑永年: 机会肯定有,主要分两个层面。 首先是国内产业链与技术升级。 前面说“有限全球化”也好,产业转移调整也好,对中国首先是个挑战。 因为中国虽然是工业部门最齐全的一个国家,什么都能生产,而且生产量很大,但产业链偏低端,附加值低,原创性的东西太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就要求我们加大科研创新,加快关键技术研发,这样的话,如果未来一旦世界先进产业链退出的话,中国的企业马上可以占领。 每个世界强国都是靠自力更生起来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美国通过重商主义,日本、韩国通过迅速消化西方技术,然后再转化为自我创新;德国以前比英国落后多了,但通过创新,也成为世界强国。 所谓原创,就是大国重器,不是说一定要大,而是要有创新性、独特性。比如说汽车制造业,中国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没有掌握汽车核心技术,别人不提供核心技术,你就没法打造成熟的汽车工业。 这次美国针对华为的技术限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原创、原创、原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中国数量型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未来要发展质量型经济,质量型经济的基础就是原创。 第二,疫情对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也是个机会。 国家关系很多时候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无意跟哪个国家冷战,更无意于热战,要达成这个目的,中国就要寻求国际关系调整。目前,美国要搞新G7,但中国跟意大利、德国关系也不错,所以只要我们做得好,就可以重塑国家间的关系。现在,再也没有美苏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了。 同时,虽然美国领导力下降,但我们也不要轻视美国。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当下的抗议示威活动,对美国的伤害当然很大,但动摇不了美国的国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欧规版2020款进口宾利添越配置动力解读
- 下一篇:广汽本田6月销量83293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