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奥迪与时代同频共振(3)
时间:2019-09-26 06: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以2018年3月投产的一汽-大众长春奥迪Q工厂为例,在建设之初与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绿色环保,大量采用减排设备和工艺,实现绿色生产。也是首次采用废石灰粉回收系统的工厂,通过对废石灰粉的焚烧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减少75%的固体废弃物排放。 一汽-大众奥迪将长期可持续的理念渗透在了企业的各项发展中。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汽-大众企业理念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企业经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更加立足长远,同时使一汽-大众奥迪获得了长期健康的成长。 31年前,一汽与奥迪合作打开了一扇门,将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和经验引入中国,并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合资合作道路;未来,一汽-大众奥迪将以技术为底、创新为谋,代表中德双方的较高水平合作落到实处,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升级! (数据来源:一汽-大众奥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9月26日 10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上一篇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来说,合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1983年,国内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成立。随后,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突飞猛进,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几乎都在国内以合资的方式进行了本地化投产。 对于刚刚跨过而立之年的一汽-大众奥迪来说,1988年一汽引进奥迪100那天起,改变也从未停止。 从1988年奥迪100改变了人们对“轿车”的认知;到1999年奥迪A6首开高档车加长的先河;再到率先在国内开启专业的4S店模式……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车品牌之一,一汽-大众奥迪不仅向世界展现出一个不断锐意进取的奥迪品牌,更成为中国汽车高水平合作的桥头堡。 -----------------------------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 一汽-大众奥迪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立“高标准” 1986年后,汽车制造业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国家最终明确“发展轿车工业”这一战略决策后,一汽-大众奥迪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再次腾飞的历史性时刻。尤其是一汽-大众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建立,既确定了奥迪在华的发展优势,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二次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所谓“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即在产品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上都实现了本土化。要知道,在轿车进口量连年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上世纪80年代,一汽-大众奥迪的这一抉择不仅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实力为支撑,更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本土化研发及改进,可以被看作一汽-大众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体系能力的一大力证。1999年秋下线、首开国内高档车高标准“加长”先河的奥迪A6(C5)便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市场调查显示,加长车型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但是加长的车型由于轴距加长的困难,导致需要巨大投资。1996年1月,合资双方签署联合开发奥迪A6(C5)的协议时,就决定面向中国市场的加长版车型开发与奥迪A6原型车的开发紧密配合。 实际上,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在C5原型车设计的初期,就已经把加长的因素与相关数据都融入进去,充分考虑了加长后整车的性能、安全、美感等方面,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专门为加长版车型设计的,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999年A6(C5)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于全球版,中国版A6的轴距最终加长了90毫米,整车长度也增加了约100毫米。 当时谈判双方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次“加长”的决定,不仅让奥迪A6五年累计销售20多万辆,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更在无形中确立了“豪华车入华必加长”的铁律。 众所周知,一汽-大众奥迪此后推出的A6L,A4L等车型,相对于全球版车型都有加长,同时成为了各自细分市场的领跑者。 事实上,一汽-大众奥迪的本土适应性开发不只体现在“加长”上。例如,2013年4月,同样没有“加长”的第四款国产奥迪车型—奥迪Q3,凭借在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内饰部件的十余项本土化研发和改进,更好的适应了中国路况和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