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许家印的行程单:八赴海外横跨7国18城行程“10万+”
时间:2019-11-02 10: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10月下旬,许家印进行了他今年以来的第8轮“洲际考察”。主题依然是汽车。 之所以用“轮”做单位,是因为已经很难用几次、几个、几家之类的量词来描述许家印的密集足迹和紧凑行程。比如这一轮,短短5天内,跨越欧亚3国8个城市,先后考察了德国、西班牙、日本的12家世界顶级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 并且,这轮考察,又创造了3项新纪录:一,考察国家和城市最多;二,总行程最长,超过2.5万公里;三,接连访问欧亚两大洲国家,真正的跨洲际,而此前或是集中访问欧洲,或是专门考察韩国。 巴斯夫董事会主席Martin Brudermüller迎接许家印一行 此前的7轮依次是:1月,瑞典;5月,英国;6月上旬,瑞典;6月中旬,韩国;7月,德国;9月中旬,德国;9月中旬,意大利。 8轮考察总行程已经达到“10万+”,约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 即使是最苛刻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许家印的拼劲。 当然,这绝非是要刷数据。几条洲际航线连起来,实际上便清晰勾勒出了恒大造车的路线图。短短数月时间,神速打造成了一条贯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造型设计等在内的最强全产业链。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 恒大,正在用“速度与激情”,去溶解那些挑剔的“傲慢与偏见”。 同时,这又是一张浓墨重彩的宣战书——恒大要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1】 速度,并不是蒙眼狂奔;激情,也不是冲动的代名词。恒大的战略抉择,经过了理性的筛选与过滤。 作为“宇宙第一房企”,恒大有毋庸置疑的“第一崇拜”心结。但这其实有很合理的逻辑。既然要做,为什么不做到最好;既然要做到最好,当然要寻求“第一”。 只不过,许家印将这种对“第一”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只有那些在汽车产业各细分领域拥有世界级权威的绝对头部,才会被拉进这位“造车劳模”的朋友圈。 许家印一行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汽车业务全球CEO Karsten Kroos及高管团队合影 就以最近的第8轮为例。 德国、西班牙、日本3国的12家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巨头,阵容是这样的: “理工男”+车间主任的经历,造就了许老板的“技术控”,这实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情结”。而德国、日本的车企乃至整个制造业,取得今时今日成就的关键,正在于此。许老板对此无疑是心有戚戚焉。 技术是“顶配”,设计是“爆款”,队伍是“天团”,车企恒大隆起为“头部”,就顺理成章。 不妨再回顾一下许老板前7轮的行程单+收获清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机遇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是留给有了准备就马上行动的人。 凭借清晰的战略决断和强大的执行力,恒大在几乎不可能的短时间内,完成了技术的原始积累。并且,进行了独特的模式创新、价值创新。 恒大原创出了“连环式考察+矩阵式收购+组团式签约+集群式合作”的超跑级进击模式,共同赋能催生的将是未来的“兵团式作战”。 【2】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 恒大造车,三者缺一不可。 天时——时也,势也。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和各大车企竞技的中心舞台。新能源汽车长风鼓荡,万亿级蓝海浪奔浪流。但目前国产新能源汽车,受限于技术储备的不足,还远远不能匹配C端需求。 恒大进军新能源汽车,因世界汽车行业革命之趋势,应房地产行业切换白银时代之变势,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之大势。顺势而为,则势如破竹。 这不仅是恒大打造百年基业、挖掘新增长极的选择,更助力中国从汽车大国升级为汽车强国。 而且,恒大的定位异常清晰,不是造车,而是专注造新能源汽车。 中国整体汽车工业若要赶超世界一流水平,恐怕尚需假以时日弯道超车;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基本处于平行赛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