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炒鞋”:从大众化到证券化
时间:2019-11-10 10: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原标题:解谜“炒鞋”:从大众化到证券化 “我是饼干,我是一个犯了错的年轻人”,10月14日,一则道歉声明在成都鞋圈大热:一位小有名气的97后鞋商因为“炒鞋”,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千万贷款,在消失3个月后,发出了这则道歉公告。仅仅两天后,央行上海分行发布了一份以《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为标题的金融简报,指出炒鞋交易中值得防范的一些问题,而近期市场接二连三出现的一些炒鞋被骗事件,更是让炒鞋、炒盲盒等近几年兴起的民间交易市场的乱象渐渐浮出水面,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危机四伏。这些原属于小众的情怀映射品,如何走入大众的消费视野,又如何进化成一次资本的盛宴? 走红的潮牌,兴盛的“主义” 2019年4月12日,深圳市的万象天地迎来一家球鞋品牌。开业几小时前,数百人规模的粉丝已在门外排起长队。这番盛况似乎在工作人员意料之中,门口的导流栏显然是头一天就备好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款AJ的鞋。不光是AJ,匡威、鬼冢虎、Vans、NB等一众潮鞋品牌,凭借独特的设计与品牌理念,成为许多年轻人必备的潮鞋,每有新款上市,总会出现疯抢和脱销的盛况。 潮鞋仅仅是潮牌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潮牌的不断涌现,既是各种亚文化和小众主义集中释放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了圈层意识。对于精神层面的表达,一般需要附着于载体之上。譬如,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某种态度,与受众达成共情才能有效传播。对于层出不穷的亚文化与小众情怀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在球鞋圈里,每一类潮鞋都有自己的符号含义与亚文化群体。象征“灵动”与“奇迹”的AJ,是以乔丹为代表的NBA竞技精神的表达载体;而代表街头嘻哈文化的品牌Supreme则主张“打破原则,炫酷自我”。在二次元世界,无论是藏在盲盒里的Molly,还是传统IP阿狸、罗小黑的联名设计,这些外观可爱、造型充满创意的潮流玩伴,为粉丝提供了情感映射的对象。以陪伴、忠诚和随性为代表的情感诉求和宅系文化,在潮玩得到了绝佳呈现。 因此,潮牌的内核不只是那些被物化了的酷炫载体,更是在各种亚文化和小众主义兴起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共同精神。同时值得思考的是,代表着小众主义的潮圈,又是凭借什么突破圈层的界限,走向大众消费的视野? 从小众到大众:潮流何以破圈 小众兴趣破圈的直接表现,就是大众市场也逐渐为其消费。原本在热爱街头艺术的人群中流行的Vans、Supreme,如今已经成为十几岁到三十几岁青年们追捧的爆款品牌。而曾经只在二次元有知名度的POPMART,如今已掀起全民“盲盒”风。无论出于什么需求,想要“领养”Molly的人覆盖到了从儿童到大叔的各个群体。据官方统计,单价59元的潮玩Molly,近三年来平均年销量400万个。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潮玩市场刚刚起步,预计全球的市场规模为千亿美元。 从小众到大众,从圈内游戏到现象级消费,潮文化以其强大的冲击力破圈而出,其背后与两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一是拥有时尚元素,二是存在传播效应。 潮文化与生俱来的时尚元素,是其破圈的基础。一方面,这些潮牌产品,在设计上极富创意性,做工也走精细化路线,无论是Molly、匡威的联名帆布鞋还是Supreme的卫衣,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意义的美感与新奇感。另一方面,附着于潮牌的文化精神并非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就像街头文化不意味着游手好闲,突破原则不代表违反道德伦理。它们更像是从主流文化与价值中衍生出的进化形式。此外,这些潮牌产品的销售定价适中,消费门槛不算太高,也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兼具时尚元素和适中的消费门槛,让小潮成流,小众变大众,各类潮牌也祭出了各类营销打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