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炒鞋”:从大众化到证券化(2)
时间:2019-11-10 10: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首先,自我定位和标签化是各类潮牌进行营销和建立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方式。潮牌会把标签和定位彰显到极致,强调品牌自身的独特理念和目标人群。这种看似自我缩圈的做法,其实会与其他品牌形成区隔,产生较高的品牌传播度。通过营造高冷感,这些潮牌在快速抢占目标人群的同时,将具有高识别度的小众文化传递给大众。在反复“被动接受—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原本的圈外人也可能会主动寻找自身与该种潮文化的共性。 其次,大V、明星效应的营销作用异常强大。网络时代,面对庞杂的品牌信息,人们的筛选成本很大。以明星和网络大V为代表的KOL,一方面具有粉丝基础,与潮牌互动易对粉丝的消费心智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明星、网络大V的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对品牌的背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品牌—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品牌走向大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典服饰品牌ACNE,在杨幂等明星的亲自示范下红遍大陆市场。 此外,利用限量款、联名款等稀缺营销方式,也能迅速提升在大众消费市场的知名度。限量意味着稀缺,稀缺就产生了价值,通过占有稀缺来彰显身份、品位和与众不同。打造限量虽只能服务少部分消费者,却容易博得整个市场的眼球。联名往往配合限量一起使用,这种跨界营销的做法,能起到交换粉丝的作用,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最大化潜在顾客。最能代表日本街头文化的潮牌BAPE,其法宝就是制造稀缺性。BAPE的门店,每次只同时接待10名顾客,其他人需要在门外排队,以此营造服务体验和品牌调性。除此之外,BAPE许多产品也常常只生产几百件、几千件进行限量发售,许多裤子、衣服即便定价为几百美元仍然饱受追捧。通过一系列稀缺营销,BAPE已风靡全球潮流市场。 证券化的不归路 消费市场上的火爆场面只是潮牌热的冰山一角。真正产生巨大能量的是异常活跃的二级市场,以及资本加持下日渐火爆的证券化迹象,最典型的是潮鞋。 在鞋圈,毒APP、nice等一批球鞋交易平台开始涌入,在高额套利空间下,炒鞋成为一项职业活动。一些平台甚至仿效股票市场的指数编制机制,推出了“球鞋指数”作为二级市场的交易参考,甚至还将实物形态的球鞋划分为若干份额在二级市场上公开兜售。毫无疑问,鞋圈成为币圈之后又一个火热的投机阵地。由小众情怀物化而来的潮鞋市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证券化的投机狂潮? 追溯源头,稀缺性是基础。由于潮牌的调性和定位较高,品牌往往会打出限量款和联名款的营销牌。在有限发行量下,商品供不应求,排队、摇号甚至会员制等在楼市、车市中广泛采用的资源竞争和分配机制,也被应用在潮牌市场,进一步强化商品的稀缺感。 一级市场的商品稀缺,在毒APP、nice等平台的交易撮合下,又以竞价的方式在二级市场进行资源再次分配。在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机制的二级市场中,供不应求会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比如毒APP上一双“TravisScottXAirJordan6联名款篮球鞋”,发售价为1399元,而实际的平台售价在6000-9000元不等,并且随着市场的供需变化,价格随行波动。在自由市场中,价格波动会引来一部分套利玩家。同样,在潮鞋市场,一些人也开始专事“倒买倒卖”活动。有球鞋爱好者表示,很多人专门去专卖店排队、摇号买鞋,然后转手就在二级平台上加价几倍卖出套利。对他们而言,球鞋不是在于个人消费或收藏,而是基于“低买高卖”,从中牟利,而一旦这种行为成为市场主流,更多资本涌入市场为求套利。潮鞋也就从一款消费类商品转变成投机品。 在二级交易平台上,一些金融手段和创新工具的运用,又进一步将潮鞋交易推向证券化的投机高潮。一方面,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顺势为球鞋交易平台提供分期付款,极大降低参与市场交易的资金门槛,也让更多的以炒鞋为目的的玩家和杠杆资本涌入市场。另一方面,交易平台也在推陈出新,推出了潮鞋价格曲线图,发布了证券化指数,还发明了寄售服务,购买者在付款后可以不必物理收货,由平台暂时寄存,待到价格上涨,可以直接挂在平台上进行转售套现,甚至实现T+0变现。这种做法类似金融市场上的期货交易。如果说寄售还是建立在现货的基础上,那么某些平台推出的“预售转寄”,则是无中生有的类期权交易。即在球鞋还未上市时,买家通过购买预售权的方式拥有对球鞋的未来所有权,而后可再将这个期权挂单在平台上进行转卖,也可根据球鞋市场的涨跌预判,对期权买空卖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