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差距有多大?为了汽车,日本放弃未来30年!
时间:2019-12-19 02: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自2018年3月以来,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经贸摩擦,中国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来加以应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恐美”言论,认为中国不应与美国对抗,反而应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换取美方的“豁免”。 一味委曲求全、妥协退让,真能换来美国的“豁免”吗? 回顾发生于上世纪60-9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不难发现,日本的一再退让,换来的只是美国的变本加厉,影响负面且深远。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曾几何时,日本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囊括了NEC、东芝(Toshiba)、日立(Hitachi)、三菱( Mitsubishi) 等国际知名企业,然而,短短30年间,日本也将自己逐步确立的竞争优势拱手让出—— 1980年间日本半导体行业达到全球市场80%的份额;90年代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为49%;到了2017年则跌落至仅有的7%。 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大幅退缩,是日美贸易战下的无奈之举,更是日本经济整体竞争力下降的缩影。 文 | 崔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1、演变 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并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加剧了各国和地区之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经贸摩擦。其中,日美贸易摩擦最受关注,影响也最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经济逐渐恢复,日本纺织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当时,欧洲处于战后复兴阶段,日本与英法等发达国家尚未恢复正常贸易关系,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殖民地统治下,美国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产品出口地。由于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战后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从此拉开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序幕。 直到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展开,涉及棉织品、手帕、鞋、金枪鱼罐头、陶瓷器、缝纫机、胶合板、玩具等产品。其中,围绕纺织品的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自1956年1月开始对美出口棉织品实行自愿限制,1957年双方签署《日美棉织品协议》,直到1971年签署《日美纺织品协议》,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才告一段落。 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出现顺差,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除1967年和1975年外)基本保持顺差,美国对外贸易政策随之发生微妙变化,日美在钢铁贸易领域开始出现摩擦,并成为6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要摩擦领域。1969年1月,日本对美钢铁出口启动自愿限制措施。 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重心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美间贸易摩擦的领域亦从钢铁扩大到家电、录像机、船舶、汽车、半导体等。到80年代中期,日美间的钢铁贸易摩擦落下帷幕,双方政府达成协议,日本对美钢铁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在此期间,日美围绕彩电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自1970年8月起,美国对日本制造的电视机及相关产品先后采取停止验关、认定倾销、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征收倾销税等措施,抵制从日本进口。继彩电之后,日美间围绕汽车领域的贸易摩擦更加引人关注。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具有节能省油特点的日本汽车等交通工具在美国十分畅销,对美出口迅速扩大。1980年2月,美国汽车劳动协会要求日本对汽车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80年代中期以后,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美国开始将汇率作为缓解贸易收支逆差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工具。日美间围绕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贸易摩擦,一直持续到90年代前期。这期间美国还要求日本对从美国进口的牛肉、橙子实行自由化,日美两国在税务、技术专利等领域也开始出现摩擦。 整体来看,面对美国的打压,日本没有进行任何反抗,反而主动配合美国,比如要求日本汽车企业自主限制对美出口、鼓励其在美国投资建厂、鼓励国民购买美国汽车等。日本的妥协做法是为了尽早“息事”,但不代表就能获得美国的“豁免”,反而令美国更加肆无忌惮,增加了在半导体、钢铁等领域对日本进行打压的“底气”。特别是1985年,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最终签署了“广场协定”,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这为此后日本经济崩盘,深陷“失去的二十年”埋下了伏笔。 2、差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