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汽车直租能否成为主流购车模式?(2)
时间:2019-12-30 09: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上一代中国人储蓄观念重,金融观念落后,不愿意“欠钱”,很多选择金融购车的消费者确实经济实力有限。为了迎合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直租的平台大多选择了车价较低的车型,鲜有高价车,与欧美市场市场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产权观念也在限制早期的消费者接受度。但这也并非全是需求所限,供给方同样存在很多问题,车价不够优惠,欠缺服务以及利息偏高就是最突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主机厂牢牢把握着汽车销售渠道,对汽车对于车价有着最大的话语权。厂商金融公司和官方4S店渠道早已习惯了回租带来的丰厚利润,当政策最初放开时并未采取行动,所以早期直租玩家大多数是独立第三方平台,但缺少主机厂支持是很大的短板。 首先,作为渠道方,在早期车源管制严格的时期,平台只能去4S店采购,没有集采优惠,与普通小型汽贸店无异,加上后台成本,给到消费者的车价甚至比4S店零售价更高。 再者,由于平台缺少车价数据积累以及处置二手车的渠道,为防止车辆处置损失,也不敢轻易推出带有尾款的产品,这就使直租更接近购车,租赁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高月供,低尾款的设置,实际上极少有消费者退车,与回租的区别仅在于首付更低,没有满足消费者灵活用车的需求。 部分玩家采取纯互联网模式,没有门店甚至没有自己的线下团队,租赁期服务无从谈起,且创业团队内部管理也较为松散,时有“套路贷”等新闻爆出,野蛮生长之势给整个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中国征信体系发展也较国外落后,平台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银行等主流渠道在早期甚少参与,多依靠自有资金和P2P等,资金来源较窄,资金成本高,再加上预备风险损失,给到消费者的利息自然也高。 车市下滑迎来转折,供需关系深刻变化 2018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中国新车市场迎来了28年以来首次下滑,供需关系深度调整,技术与基础设施环境快速变化,曾经难以动摇的传统汽车销售体系已走向不可逆转的变革。 需求方面,消费升级在汽车市场方兴未艾。与普通品牌几乎全军覆没的颓势相比,豪华品牌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下沉市场更是活力满满,国产换合资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主流购车人群也从40岁降至30岁左右。 对于逐渐习惯了花呗、白条等各种消费金融的90后来说,“早用早享受”的观念慢慢成为主流。只要随时有车开,是租还是买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也是回归消费本质的一种表现。根据平台积累三年的数据,也很容易通过数据辨别用户画像,更加精准地进行获客。并且,由于直租车辆上到平台名下,平台还会负责上牌、缴税等各项手续,搭建了线下门店和团队的平台能够高效服务消费者从选购到用车的一系列需求,甚至合作了维修厂、保险公司等各类资源,方便给到消费者打包优惠。 近期通过直租购买宝马的武镇就更加接近欧美市场的用户画像。武镇留学归来在二线城市工作,收入颇丰,完全有财力全款购车,但武镇清楚汽车使用几年后故障率大大上升,可能耽误重要事情,并且维修成本高,上牌、保险、验车、卖车等一系列手续都十分麻烦,但这些都可以让直租平台帮自己搞定,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此青睐直租模式。 而另一方面,多数主机厂库存压力加大,对新渠道更加开放,过往与主机厂合作需要平台长期去合作部门“刷脸”,如今却是主机厂上门谈合作。风险和价格控制能力较好的团队还拥有了从前厂商体系经销商才能享有的账期优惠,能够极大方便资金周转。并且,主机厂为了提升车辆的保值能力,也愿意给平台提供相应的退车渠道,再加上平台以及第三方数据库都对车价有了更多积累,估值定价有了大数据支撑,推出带尾款的产品不再是难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