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进“裸奔”时代,隐私才是头等大事?
时间:2020-01-16 11: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想象一下,当你开车行驶在马路上,你的身份信息、行车轨迹、车辆状态、听歌通话记录,甚至驾驶行为,都被神秘的车联网记录在案,所有行踪一览无余。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都是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一切都在数据化,一切数据都可能暴露你的隐私。 从金融机构到互联网巨头,只要牵涉到隐私泄漏问题,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会立马绷紧。Facebook因保护用户数据不力而被罚款50亿美元的教训历历在目,各个企业也开始极力厘清数据分析与用户隐私之间的边界。 就在最近 ,谷歌明令禁止小米旗下所有智能家居产品访问其集成中枢及谷歌语音智能助手,原因是小米智能设备涉嫌泄漏用户隐私。 1月7日,针对科技公司存在数据滥用、隐私侵犯等现象,苹果时隔28年,再次亮相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全球隐私高级总监简·霍瓦斯(Jane Horvath)出席首席隐私事务官圆桌会议,主题正是“用户要的是什么?” 随着智能网联的渗透和车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汽车成为行驶在马路上的手机。但由于无线信道开放以及移动轨迹可追踪等特点,智能网联汽车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和隐私的威胁。消费者一面担心数据隐私泄露而心怀忐忑,一面沉溺于隐私换取的便利中而不自知。 “一定不能让汽车变成一个‘数据怪物’。”大众汽车原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总结道。车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个人隐私还存在吗? 隐私泄漏“重灾区”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都在“裸奔”。 年末岁初,朋友圈被铺天盖地的年度账单和盘点刷屏。衣食住行花了多少钱,听过哪些歌,住过哪些酒店,乘坐网约车最常去的地方,通常几点出门,手机什么都知道。就连你不经意间和朋友谈起的词句,都会被某个购物类App悄悄记下,并在首页“贴心”地推送相关商品广告。 每一个数字和细节,背后都有对个人隐私的蚕食和入侵。 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比你自己还要懂你。它正成为间谍,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就像电影《窃听风云》里所说:“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不管你开不开机,都能被窃听。” 好莱坞明星的私密照被集体泄漏过,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曾因泄漏5000万用户数据成为众矢之的,谷歌、推特、Uber等多家科技巨头陷入过泄密丑闻。就在2019年8月,苹果在官网公开为Siri泄漏隐私事件道歉,并承诺在默认情况下不再保留用户与Siri互动的音频录音。曾因泄密“棱镜计划”被美国通缉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甚至要求来访者把手机放到冰箱里,以防被窃听。 用户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正是苹果给出的答案。 时隔28年重归CES,苹果只为讨论数据和隐私安全。整场讨论火药味十足,台下记者连番“炮轰”霍瓦斯,并对iPhone 的数据是否外泄,以及如何保证第三方应用不会窃取用户数据等问题提出质疑。即便去年没有出席,苹果也在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附近设置了巨型广告牌,上面写着:“iPhone上的一切,只留存于iPhone。” 随着车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汽车也变成了一部行驶在路上的手机,记录个人隐私的方式变得数不胜数、防不胜防,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将轮子放在上面,就是为了让智能手机在路上更好的行驶”。 驾驶智能汽车就像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购物、订餐、娱乐,享受一切便利的服务。人们习惯了打开音响就能倾听喜欢的歌曲,导航至熟悉的目的地,通过语音控制车内一切开关,甚至在迷路或车辆被盗时,寄希望于车联网对汽车进行实时定位和跟踪。 但同时,汽车上的GPS记录你的行踪,车内摄像头可以拍摄你的图像,麦克风也在收录你的声音。你的一举一动,都将会被车联网默默记录在案。 车联网时代没有隐私可言,这并非危言耸听。不提供家庭地址就不能享受导航服务,不留下个人影像就无法通过各种软件的认证,不被分析个人喜好,就享受不了各种贴心的服务。 2010年,苏州海格推出了适用中国客车需求的G-BOS客车智慧运营系统。该系统会对司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记录在案,这一功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由于车联网可以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很难避免产生隐私与安全问题。 车联网泄漏用户隐私的“套路”,和手机“卧底”软件如出一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