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进“裸奔”时代,隐私才是头等大事?(3)
时间:2020-01-16 11: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这意味着,只要主机厂和车联网供应商按照政策规定收集并使用用户信息,就不会成为个人隐私泄漏的“罪魁祸首”。但在政策监管之下,仍存在别有用心者利用监管漏洞窃取个人数据的现象。 “隐私泄露风险还存在于部分后装市场、第三方应用对数据采集和泄露。”某主机厂内部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具体行为包括安装一些非法车载软件或硬件,为用户隐私泄露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还会对用户的隐私数据进行兜售。 在智能汽车向自动驾驶进化的风口,经销商、保险公司、科技公司等都在迫切地希望以这些数据信息为杠杆,撬动这个庞大的市场。他们通过雷达传感器、诊断系统、车载导航系统记录汽车、司机的行为数据。 由于这些数据涉及用户隐私,企业往往对其用途三缄其口。但不可否认,一些第三方车载软件会默默地采集用户在车内的数字活动,但转手又把用户信息泄露给其它第三方,甚至会有一些非法软件恶意盗取用户信息进行牟利。 隐私与便利并非零和博弈“隐私问题其实是相对的。”上述主机厂内部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车企利用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十分合理,但如果是在用户未授权情况下被使用,就涉及到隐私泄露的问题。 这正是隐私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隐私信息的使用是为用户提供服务,并且用户欣然接受了它,就不存在所谓的隐私盗用。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用户为了得到便利,会情愿牺牲自己的部分隐私。 根据美银美林的报告,未来10年一切都将数据化。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当今地球上所有人口的数据。与此同时,消费者不太可能减少享受便利服务的频率。接受调查的1500名美国消费者中,有79%表示愿意为“明确的个人利益”而放弃个人数据隐私,有62%的千禧一代愿意放弃第三方数据。 当数据化不可避免,人类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再也不能“独善其身”。人们试图在隐私和便利之间求得平衡,但没有人说得出,二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那条红线究竟在哪儿。 隐私与便利之间并非零和博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可以束之高阁。 目前,国内外关于防入侵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设计一种车联网隐私泄露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动态给出防御策略。法国高校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专门用于车载自组网中的入侵检测系统,只不过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2019年4月4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宣布,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提交的4项有关汽车信息安全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获批立项。这意味着,继美国、英国、德国后,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汽车信息安全标准。 不过,这些都只是开始。 当车联网真正回归提供便利的本质,且仍然能够“百毒不侵”,用户才能卸下心防,坦然接受用隐私换来的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