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奢靡到大众:内地KTV三十年兴衰 出路何在?
时间:2020-02-17 1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核 心 要 点 1999年8月,《时代》周刊出了一本特刊——《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亚洲人物》。 在这份榜单中,政治人物有中国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印度的甘地,新加坡的李光耀,企业家有丰田英二,文化界有黑泽明、泰戈尔等。 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榜单里还有个知名度不高的人——井上大佑,大多数人不认识他,但很熟悉他的发明——卡拉OK。 1940年,井上大佑在日本大阪出生,长大后在酒吧当伴奏乐手。1971年,一位老顾客希望井上能到旅行地进行表演,但井上因故无法同行。于是他找了个折中方案,根据老顾客熟悉的音调和节拍录了一盘伴奏带。 伴奏带效果大获好评,“请帮我制作一首曲子”的要求接踵而至,这催生了井上发明卡拉OK的灵感。 在尝试中,井上制作了一台由扩音器和计时器组成的机器,并将之命名为“8 JUKE”,这台机器可以重放录制好的8音道的磁带,使用者可以在机器的伴奏下进行演唱,这便是卡拉OK一号机。 卡拉OK机摆上酒吧柜台后,井上请女服务员做“托”演唱,再请客人同唱,很快收到了效果,麦克风从晚上六点半到凌晨一点半都没有停歇,酒吧的生意随之兴隆。 不少公司从卡拉OK机中嗅到商机,于是根据井上的创意推出了自己的机型,卡拉OK很快风靡日本,涉足卡拉OK的公司在热潮中赚得盆满钵满。 有意思的是,井上本人没有申请专利,即使这能为他带来1.5亿美元的巨款。这位发明者心态颇为乐观,称自己不后悔损失专利权,如果专利权让他在80年代一夜暴富,他也可能因为过度涉足各种投资,在日本经济衰退后留下大笔债务。 卡拉OK的出现让腼腆的日本人放下包袱,像明星一样大展歌喉。在火热发展中,卡拉OK走出了日本,风靡亚洲。 卡拉OK对亚洲文化的影响有多深?《时代》周刊对井上的评价恰如其分:他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被改变的不只是夜晚,还有娱乐产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后,卡拉OK在重塑国人夜生活的同时,也发展起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卡拉OK在国内几经起落,形态一再迭代,如今,它再次来到一个危险档口,这一次,年过半百的卡拉OK还会有未来吗? 卡拉OK热潮席卷90年代 卡拉OK在亚洲其他国家风靡之际,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广州,正在寻找和外商合作的机会。 当时外商对中国的开放政策尚有顾虑,负责外事工作的官员希望外商先尝试性地进入中国市场,而卡拉OK正是一个既不需要太多投入,又能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新鲜事物。 1988年1月,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悄然开业,东方宾馆的卡拉OK厅是一个能容纳60人的开放大厅,圆形的小舞台上摆放着点唱设备。 当时东方宾馆的卡拉OK厅招待的多是外宾和有身份的人物,不过这一新鲜的娱乐形式很快就在广州和其他城市流行起来,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1988年夏天,北京东郊出现京城第一家卡拉OK歌厅——“你歌卡拉OK厅”,已经消失40多年的营业性歌舞厅在北京重新出现,虽然引起了争论,但还是迅速遍地开花。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截至1993年9月,北京市共有注册歌厅282家,到1995年,包括歌厅等在内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已达1400多家。 卡拉OK开得恰逢其时,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传遍大街小巷。小虎队无人不识,1988年的龙年春晚,歌手程琳演唱了一首《信天游》,带起了民间的动感节奏。在日渐丰富的娱乐生活里,人们渴望一展歌喉,渴望更多个人化的表达。 那时候卡拉OK厅火热到什么程度,饭店里有,酒楼宾馆里有;街面上有,胡同里有;有的地方甚至连粮店、菜站都改成了卡拉OK歌厅。 北京的夜晚由此改变,过去一到晚上七八点,商店关了门,人们吃饱看会电视就准备睡了,卡拉OK的出现点燃了人们夜生活的热情,晚上10点都还只是卡拉OK刚开始热闹的时候,北京市文化局原本规定歌厅的营业时间不得超过0点,后来逐渐放宽到凌晨两点,经过特批甚至可以开到凌晨三点。 一开始,卡拉OK的音源多是来自日本、新加坡等地,内地唱片公司在发现商机后纷纷加入卡拉OK光碟的制作中。卡拉OK热潮和内地音乐的发展相得益彰,《弯弯的月亮》、《一封家书》、《涛声依旧》等是当年卡拉OK歌厅里最受欢迎的曲目,歌曲中的乡愁也是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的见证,直至今日依然魅力不减。 KTV取代歌厅,大众狂欢 1995年,卡拉不那么OK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