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奢靡到大众:内地KTV三十年兴衰 出路何在?(2)
时间:2020-02-17 1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经过几年积累,卡拉OK厅的设备和服务逐步完备,投资者见有利可图,纷纷掷巨款对歌厅进行升级。最早的大厅式卡拉OK变成各种豪华包间,配上了当时少有的空调和大电视,加上各种洋烟洋酒,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由于当时豪华包间有最低消费标准,客人一晚消费几百上千是常事,卡拉OK厅逐渐成为只属于有钱人的高消费场所。 卡拉OK越来越贵的同时,酒吧、体育健身等丰富的娱乐活动正在兴起,普通人纷纷用脚投票,而卡拉OK厅违规收费、有偿陪待等情况引来了监管的注意,常客也去得少了,一度成为人们夜生活主要去处的卡拉OK厅日渐冷清。 1995年4月,北京日报在《歌舞厅应面向大众》一文中写道,豪华的歌舞厅上座率普遍不足4成,一些歌厅已悄然关门。到了2000年,北京关张的歌厅已达七成,即使是两家过去在王府井(行情600859,诊股)颇为红火的卡拉OK厅,也没逃脱关门的命运。 从群众中来的卡拉OK要想重振旗鼓,还是得回到群众中去。就在传统豪华型卡拉OK厅没落的同时,变化也悄然到来。 2000年,麦乐迪KTV在北京落地,带来了日本的量贩式卡拉OK。日语中的“量贩”有“大量批发”、“自助”等含义,引申出来的“量贩式”指的是透明、消费者自助和平价的经营方式。 麦乐迪的经营模式很好体现了量贩式的特点,比如明令禁止不能给小费、欢迎客人自带食品等。最吸引人的还是面积大、性价比高,一个可供四五个人用的小包间,麦乐迪的时价是白天每小时39元,晚上每小时100元。对于家庭、朋友聚会来说,KTV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要谈量贩式KTV的发展,不可不提的品牌是来自台北的钱柜。 钱柜KTV是KTV行业的领头羊,1995年1月,钱柜在大陆的第一家KTV落户上海静安,当时人们对卡拉OK的认识还停留在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夜总会上,钱柜的到来打破这一格局。2年后,钱柜在上海卢湾开了第三家店,而这会的钱柜已经火遍了整个上海。 2001年,钱柜进军北京,第一家北京门店在朝外开业。凭借富丽堂皇的装修、实惠丰富的自助餐,钱柜KTV令麦乐迪一下子相形见绌,京城明星和年轻人无不被深深吸引。之后几年,钱柜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等地的新店陆续开张,那会的钱柜不仅是一个KTV的名字,还是时尚和品位的象征。 钱柜的火爆程度从北京朝外店的经营情况可见一斑。据店员回忆,朝外店自开张后一直火爆,最火的时候是2005年到2009年,当时包间需要提前两天预订,即使是工作日也会每晚客满,月收入能超过1000万。 鼎盛时期,钱柜还有自己的厂房,专门供应喇叭、音响等设备;开办了钱柜培训学校;拥有一家时尚杂志,风头无两。 不过,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钱柜开始像传统卡拉OK厅一样走向没落,量贩式KTV也迎来了挑战。 欢歌笑语中,变化悄然而至。 几度兴衰,出路何在 2015年1月,火了十几年的钱柜朝外店关门了。 这是钱柜2年来在北京关闭的第三家门店,在陆续关闭首体店、雍和宫店和朝外店后,曾经的KTV行业龙头只剩下在惠新东桥附近的最后一家门店。 不只是北京,钱柜在其他城市的经营同样惨淡。2015年,钱柜KTV在大陆市场上的业务量大幅缩减,门店从原先的17家骤减到3家,其中2家在上海,而这两家店也在转卖,除了唯一盈利的徐汇店能卖个好点的价钱,剩下的八佰伴店的转让条件是帮钱柜还清欠款即可。 钱柜的衰落有其自身的问题,2008年,钱柜陷入管理层动荡中,原董事长刘英坚持“先把KTV都做起来”,再考虑盈利问题,其发展思路招来股东的不满。同年9月,董事会将刘英赶下台,钱柜易主练台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