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奢靡到大众:内地KTV三十年兴衰 出路何在?(3)
时间:2020-02-17 1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不同于刘英“迅速扩张”的思路,新老板更看重成本控制,就任后先是砍掉自助餐,之后又缩减开支、停止门店扩张,大批员工因此离职,服务质量随之降低,钱柜收入也每况愈下。恶性循环中,钱柜变得徒有高价格而没有好服务,没落在所难免。 不过,这些年衰落的不止钱柜,整个传统KTV行业都在走下坡路。 KTV火热的时候,地产行业也在高歌猛进,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城市,商铺租金都水涨船高,而量贩式KTV吸引顾客的关键正是面积大,单个门店就有3000、4000平的规模,租金压力越来越大。 和地产一样瞩目的,还有互联网行业。 2016年,在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南大街上开了十多年,承载了周边数所大学上万学生回忆的麦乐迪KTV撤店,取代它的是一家口腔健康科技创新空间,这源自2015年开始的中关村业态调整。彼时,相比去线下K歌,全民创业才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几年前,团购APP之间靠低价来争夺市场的O2O大战历历在目,低价战让KTV行业陷入白热化竞争,利润被削薄。除了团购,移动互联网浪潮还带来了更多样的娱乐方式。互联网公司都在聚焦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Z世代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相比去线下唱歌,许多人更愿意在手机上刷视频、打游戏消磨时间。 即便是唱歌这个大本营,也遭遇着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在线K歌APP、迷你KTV都在分流着本属于线下KTV的消费者。凭借海量曲库、灵活趣味的产品功能、加上互联网独有的社交属性,唱吧、全民K歌等在线K歌APP成为新的潮流选择。2016年开始在商场、超市、电玩城、步行街等人流密集区域大量出现的迷你KTV,让人们在逛街休息,或是等位就餐时,都能进入箱子样的迷你KTV里高歌一曲。 传统KTV也曾试图转型,比如钱柜就曾推出“钱柜KTV”APP,但与装备齐整的互联网军团相比,钱柜们的努力没有溅起一点水花。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年轻人们越来越宅,KTV开始上山下乡,用时下的流行词汇,就是下沉。在广袤的下沉市场,KTV成了中老年群体最爱的社交场所,这门生意在许多地方仍旧红火,只是曾经是潮流象征的KTV,如今颇有几分“夕阳产业”的落寞。 面对现实,传统KTV也在努力,试图在体验上提供更多可能性:比如设计创意主题包间、加入电影点播设备让KTV变成私人影院、增加桌球和桌游等娱乐项目等。这些努力颇有成效,这两年传统KTV市场规模企稳回升,颓势有所逆转,但传统KTV的行业模式风险仍存。今年疫情的出现,让问题更加暴露。
图源:《2019年K歌新媒体场景营销白皮书》,艾瑞咨询 几天前,与诸多明星有关联的北京“K歌之王”旗舰店总经理向员工发布的内部信广为流传。内部信称,因疫情时期持续闭店,北京“K歌之王”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将与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魅KTV投资人、桔子水晶酒店原创始人吴海最近的文章《哎,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也引起热议,文章显示,去年12月,魅KTV总部和10家直营店成本总计551.54万元,人力成本占62%,租金成本占33%。账上还有1200万,不营业没收入的情况下只能撑2个月。 然而,刨除疫情,情况仍旧不容乐观,“K歌之王”旗舰店总经理在内部信中这样提到:“K歌之王”2019年度的效益与前几年相比,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很显然,即便没有疫情,KTV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 重线下、成本高、同质化是KTV行业目前绕不开的问题,同时,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在推陈出新抓住年轻人的心上,KTV似乎优势不大。但仍有人选择坚守,比如吴海坚持认为KTV仍是一门好生意,发明了线上K歌模式的唱吧创始人陈华也通过线下的麦颂KTV踏踏实实挣到了钱。 事实上,线下KTV依旧是个大市场。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8年整体K歌娱乐市场总规模达1294.1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KTV业态规模高达1280.2亿元。体量庞大的KTV市场有其不可替代的线下特性,但在底层技术不断更新、新的娱乐设备和方式接踵而至的当下,危机仍旧四面潜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