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解封”了,经济还好吗?重启有多难?(4)
时间:2020-04-18 17:3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在武汉日益提速的复工复产中,餐饮服务行业复工复产依然遥遥无期,只有一些大的连锁餐饮机构开放了外卖。一位武汉的餐饮从业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或许餐饮行业真正解禁需要到5月中旬以后,而且几乎不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而这其中,房租成本、员工薪酬成本等都是企业的大块支出,他打算5月份开放外卖业务,缓解一部分压力。 王涛也承认报复性消费不太可能存在:“疫情期间,武汉人心中的弦一直紧绷着,至少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敢在外聚餐。同时,企业损失惨重,负债累累,员工工资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市民消费也趋于紧缩。” 不久前,来自武汉近100家中小微餐饮企业联合向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出求救函,称2019年武汉95%的中小微餐饮企业全年处在亏损或微亏临界状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武汉中小微餐饮企业生存已达极限值的最低点。在求救函中,这些餐饮企业提出几条举措,包括减免房租、贷款担保贴息、员工补贴和发放消费券等。 不只是餐饮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复工遥遥无期,现金流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倒闭。破产带来失业,带来消费的萎缩。即使没有失业,一些民营企业也纷纷降低了薪酬。而长期严格的小区管控,也让很多靠拉业务提成的市场部门员工难以真正复工。一位负责市场开拓的武汉人坦言,最近两个月只能拿到微薄的底薪。 “即使GDP数据再好看,如果老百姓发现身边的人已经纷纷失业,也会对武汉经济失去信心。”罗知表示,当务之急,政府应将经济重心放在民生领域,一方面保企业,减少破产率和失业率;另一方面促销费,通过刺激政策拉动消费,提振信心。 此前,有专家建议采用发放消费券方式,带动消费。对此,罗知算过一笔账,按照武汉常住人口1400万来算,如果每人发放1000元消费券,即投入140亿元,将拉动市内消费239亿元。 除了消费券,罗知建议改革武汉的公积金制度,允许自由提取,以增加消费能力。按照目前武汉公积金政策,使用过住房贷款后就不允许再提取,直到退休。“这是不公平的,我自己的钱,为什么不能提取?”罗知反问,如果担心挤兑,可以规定公积金必须留一定比例在账户中。 真正让老百姓有持续的消费能力,必须保住就业,保住企业。对此,一些民营企业提出,通过补贴的方式,缓解现金流压力,或在金融政策发力,融资政策多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韩乐明则认为,补贴企业难以实现公平,极易出现马太效应,不如对产业进行补贴,按生产规模固定补贴额度。 截至4月10日,武汉市经信委已发布六版《武汉市应对疫情惠企政策汇编》,收录中央到省、市、区各级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细则共116条,但多个企业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很多政策或是暂时无法落实,或是难以产生实际效果,收效甚微。而且这么多的政策企业也来不及一一研究。 何伟倒是研究了其中一些惠企政策,发现很多政策都没有量化,企业无所适从,比如社保减免的政策,整个2月份没有复工,是否应该减免?3月份有一半时间没有复工,如何减免?此外,新的贷款优惠利率,中小微企业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享受?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复产,一些前期暴露的问题也渐渐迎刃而解。采访三周后,当《中国新闻周刊》再次回访,何伟高兴地回复,东顺获得了300万元的信誉低息贷款,“资金问题解决了”。 在官方渠道之外,企业还应抱团自救,共渡危机。这些年,“楚商”资源和校友资源在武汉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王涛看来,作为一个古老商帮,楚商崇文尚智,善于吃苦,有创新意识,这几年尽管有所发展,但和浙商、闽商等商帮相比还是有差距,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善于抱团。 “疫情发生以来,湖北人、湖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作出了巨大牺牲,无论在湖北还是省外,抱团发展,才能抵御更大的冲击。”王涛说。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4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奔驰CLS级最高让利0.08万 欢迎垂询
- 下一篇:莒县长岭镇公厕建设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