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卓越城市|张宇星谈互联、终端与城市边界(2)
时间:2020-02-21 13: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空间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身体自由”,包括身体的感知、身体的交往和身体的独立。现在人们愿意去的地方,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交通最方便的地方,而是空间最吸引人、最让自己感觉“爽”的地方。这种吸引人,不仅因为空间的场景特别有趣、特别适合网红打卡拍照,也因为在这儿能看见各种有趣的人,以及他们的有趣行为。 于是我们发现,未来城市的最大改变将会是“吸引力机制”的改变。如同在万有引力之外出现了电磁力一样,城市之中各要素的分布结构以及流动性状态都开始呈现新的特征,随之而来的,在更多尺度上,一个巨大城市群(比如长三角或粤港澳大湾区)其内在结构必将有所异变,一些“中心区域”将会衰弱,而一些“边缘地带”则将兴盛。 张宇星: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世界是均匀和平直的,这种均匀和平直化逻辑必将影响人们对物质空间的思维方式。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习惯了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生存,随时随地被各种有趣的信息吸引,紧接着又被另一个有趣信息吸引离开,这些都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时空体验本性。 而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吸引力机制,同样遵循“场域、互聚、微积” 这三个基本原理。场域,相当于手机的“朋友圈”,等于微信/微博等的“朋友圈”,朋友圈建立了一个隐含丰富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虚拟空间场域,从中可以感知无比丰富的差异信息;互聚,等于微信/微博等的“群”,群是基于媒介建立起来的很多人坐在一起的“面对面交往”虚拟空间,同时也具有明确的组织和自组织属性;微积,等于一个个具有清晰颗粒度的“app”,每个人以“独立单元”的微粒形态使用app,当很多人同时使用同一个app时,就构成了一个“微积”。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吸引力机制,可以组合起来,驱动人们去往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比如,大家去参观上海徐汇滨江的油罐艺术区,其潜在的理由,就不一定由于它“真的好看”,而会是因为微信朋友圈中“有人说它好看”。这实际上已经从审美行为转化为交往行为了。于是从理论上说,城市中一切现实场景都具有转化为信息媒介和交往媒介的潜在可能性。 澎湃新闻:在空间经济原理之下,城市以及区域的内外部生态系统都会发生变化,城市边界将如何改变? 张宇星:空间经济不再遵循距离递减规则,意味着传统意义的中心-边缘关系被打破,城市以及区域的边界必然也会被打破。但是边界还在,只是停留在政府服务层面。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边界是行政管理力的极限,但不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的极限。我曾在之前“城市设计的未来价值”演讲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大城市尤其是超大都市的边界都在无限扩展之中。比如说,纽约的边界在哪儿?纽约的边界其实是全球,它对我们每一个城市的日常生活都在发挥影响力,根本不是狭义的纽约城市边界概念。 边界不再属于城市,而是属于个人。对我来说,上海的隐性边界其实已经延展到北京,而对另一个人,上海的隐性边界可能已经达到非洲或美洲。上述城市边界的概念,之前可能还属于“虚”的范畴,而现在则越来越趋于“实”,特别是在航空以及高铁所建构的日常生活时空链上。 澎湃新闻:您曾说过,“未来城市的多样性源自于重塑边界,边界以及由边界所限定的部落集群,将会是产生空间多样性的最关键手段。”这一点该如何理解? 张宇星:在土地经济原理主导下的城市,其多样性必然是下降的。因为,土地经济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空间的抽象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