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卓越城市|张宇星谈互联、终端与城市边界(4)
时间:2020-02-21 13: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中国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就是从土地经济转向空间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土地经济那一套吸引资本、吸引产业、吸引人才的方式仍然有用,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新一代最有生产能力、最有创新力的一批人,他们会被什么吸引?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才能通过城市特质的塑造,吸引他们来到我们的城市,在此创业和生活。 张宇星:是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终端,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即使是一个小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上海、深圳这些超级城市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家都是在不同的地点看手机而已。新一代年轻人,个体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终端以及基础设施的理解已经极为深刻,他们对自由和创造性的追求也是前所未有的。去抖音看看,会发现哪怕是最普通的个体,都有潜力成为最具有创意的信息生产者,更进一步,给他们更加公平的基础设施分享机会,他们就会生产出更多、更牛的东西。 澎湃新闻:上海、深圳对标纽约旧金山建设全球城市,未来都会发展成为“无边界”的大都市? 张宇星:中国要成为下一代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就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比如纽约,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城市,更一个是全球资本管理中心,因而纽约就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与全球性。 一个有趣现象,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方性和全球性之间就开始形成内在循环,比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城市,现在考虑的最大问题,也许不是最强大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而是最微小的社群社区数量。跨国公司和微小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关联”。如果纽约不能创造有归属感、有差异性的多元社区,就不能吸引最有创新力的人留在纽约,这成为硬币的正反面:当纽约变成了一个完全意义的抽象空间时,这个抽象空间也无法维持。反之,纽约需要研究无数多个特定社群的属性,也就是回到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本身。因为只有最大程度地保护好、服务好这些差异性,全球各地最优秀、最具有差异性的人才会来这儿工作和生活。 对一个好的全球城市来说,它不会拘泥于自己的行政边界,而是不断创造新边界: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尽量扩大自己的隐性边界,越远越好;二是在自己的城市内部创造各种各样的场域边界,越有特色越好。未来大都市,既是有边界的,也是无边界的。 澎湃新闻:人们对城市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需要有相对应的政策,未来城市管理方面要做出哪些转变? 张宇星:城市管理者需要立刻行动起来,建立与新的城市空间逻辑相匹配的政策体系。比如,对大都市人口的管理,我们现在是跟不上的,类似上海、深圳这样的流动人口已经占据城市人口主体的城市,需要向纽约、伦敦这些全球城市学习,主动建构人口服务而非人口管制的体系。因为,所谓空间经济的本质,就是回归人的创造属性、自由属性和多元属性,把人和空间融合起来,最终,形成社会综合体和创新综合体,而不是功能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 回到城市边界这个话题,边界不仅对于城市管理者,对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存也极为重要。边界不仅属于城市的,同时也属于个人。比如现在,一个小孩对自己身体边界的认知,已经远远高于以前。当他拿起手机时,手机就在创造他与外部世界的边界。一个7-8岁儿童,他对独立生存和超链接,甚至对自由价值的理解,也许已经非常深刻了,因为这些都已经成为他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体验。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空间开始等于时间,遥远城市亦可以是近处生活,我可以游走于全世界,而城市的最小边界一定是我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