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550亿的大众 难以追上落后特斯拉(TSLA.US)的10年(2)
时间:2020-03-16 0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另一位在互联网公司任车联网部门产品负责人的辛茂仁推测称,“根据一般规律分析,ID.3可能仍旧采取传统的分离式多ECU(电子控制单元)架构,因为特斯拉的演进路线也不是一步到位,他们投入了十几年的研发才达到今天的水平。” 而分离式多ECU架构带来的问题是,各单元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有不同的功能和架构。面对最多可能70个单元,管理大量的供应商,即使是车企自己建立团队编写软件,由于硬件架构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软件出 Bug 是大概率事件。 “特斯拉发展多年,在电子电器架构方面进行了大幅度变革,到最新的Model 3中更是简化为中央计算模块(CCM)加左车身控制模块(BCM-LH)以及右车身控制模块(BCM-RH)这样的集中式架构。”辛茂仁解释称。 他进一步分析道,“理论上,分离式架构也可以实现整车OTA,只是难度比较大容易出问题,特别是有些ECU可能自身资源很少,难以实现远程软件刷新。” 高耸的行业壁垒 如果只是输了时间,凭借在燃油车领域积累的财富与资源,传统车企还有机会追赶。但是,横亘于面前的,还有高耸的行业壁垒。 杜文渊表示,传统车企想转型软件开发,行业壁垒并不容易破除。“传统开发模式是由整车厂提出需求,供应商提供软硬件支持,比如博世、大陆大型零部件集团,拥有数十年开发经验,产品已经经过几十代迭代,无论从成本还是可靠性来讲,这些供应商的优势远超车企。如果车企想绕开供应商,自己开发软件,可以说举步维艰。” 他拿ESP车身稳定系统举例,某日系车企自己研发出同样功能的系统,但由于专利限制,只能命名为VSC,可想而知其在开发阶段为了规避专利风险,绕了多少弯路。 相比擅长机械化制造的传统车企,特斯拉、蔚来(NIO.US)、小鹏这些互联网出身的新造车企业,无疑更具有技术层面的天然优势。 此外,软件开发讲求时效,要求发现漏洞后迅速修复、快速迭代,比如特斯拉的升级频率大约为一两个月一次。 传统车企的工作模式或许无法满足这一点。据杜文渊透露,传统车企做软件开发,整个过程需要遵循 ASPICE(汽车行业用于评价软件开发团队研发能力水平的模型框架),要求有完整的过程文档记录可追溯,甚至会细化到开会评审的记录文档。 “从开发好软件,到应用于整车所需的各类验证、测试环节,至少要花费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杜文渊表示。 软件开发或许等不起这么长的周期,它讲求时效、讲求高效,发现Bug可以尽快补齐,并能够快速响应需求、迭代新的功能。“特斯拉没有按照行业标准走,少了一些过程认证环节,速度和灵活性高,不过,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比较大。” 前不久,计算机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McAfee的研究人员发现,特斯拉的司机辅助驾驶系统存在潜在漏洞,假如在限速标志上粘贴电子胶带,可诱使特斯拉汽车在限速区超速行驶。 难觅的稀缺人才 除了时间和行业壁垒,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让整车厂向软件开发转型这条路并不顺畅——缺乏高端软件人才。 “车企的软件从业人员,(其待遇水平)无法与互联网公司站在同一竞技擂台上比较,前者处于重资产行业,建厂、买设备等都需要投资(人才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在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投资成本就是人才薪酬。”杜文渊认为,与互联网公司相比,传统车企缺乏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 事实上,传统车企正面临一场软件工程师的争夺战。 2018年,麦肯锡曾经发布一份报告称汽车行业将面临一场数字化颠覆,到2030年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软件工程师将会是2018年的3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