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5)
时间:2020-04-11 01: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对于人民理论来说,实现大众化是其必然结果。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人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结出硕果,必须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结合起来,走大众化的道路。 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不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造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最强音,是不断发展的时代的理论反映。时代在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创新。它博大精深,但并不追求体系完善而成为自我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始终面向时代开放,将时代发展所提供的新实践和新知识纳入进来,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保持旺盛发展力量和战斗活力。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页)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开花结果。 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的最强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及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历史诉求,让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这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回应解决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集中解决不同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让马克思主义陷于“客里空”。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其理论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对当时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核心问题的时代回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与其中国化、时代化紧密联系,统一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王伟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