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小目录”屡禁不止,谨防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抬头
时间:2020-04-12 06: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3月27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关于2020年度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相关操作流程的通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品信息确认(包括购车资格、车辆信息、充电设施)、充电设施核查、补助资金申请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在简化了消费者新能源汽车上牌和企业车型登记流程的同时,将车辆前置试验调整为提交安全抽查报告,并设置了事中事后的监督抽查。 上海市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调整?这是因为此前有车企反映,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不仅有地方“小目录”的“关卡”,而且审批流程复杂,时间也较长。“其实此前,全国各地多多少少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方面存在地方保护的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的退坡以至取消,车企进入地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门槛正在下降,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已是大势所趋。不过,该负责人也表达了一个新的担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国家的敦促下,目前各地都在陆续推出新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其中不乏真金白银的购车补贴措施。“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刺激过程中,地方保护是否会再次抬头?”该负责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上海地方“小目录”设卡 很难想象,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渐步入由市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之际,还有地方以目录的形式给新能源车企的市场进入设立门槛,公开推行地方保护。前不久,有车企反映,即便能成功进入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在进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时,仍需申请进入上海市经信委单独设立的新能源汽车地方“小目录”,审批时间较长,流程也较为复杂,给总部不在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添了不少麻烦和困难。“这应该是实际情况。”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中央三令五申也没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 据了解,2019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地方目录共收录了239款车型,而工信部同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则累计推荐了2125款车型,粗略计算一下,只有大约11%的产品可以进入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主要和地方补贴有关系。”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获得上海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许可,才能拿到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和免费的新能源汽车牌照。为此,车企要经过关键零部件试验、地方平台对接和主管部门审核三个环节,一辆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大约需要4个多月,才能将新车交到消费者手中。此外,该负责人还指出,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也会遇到各方面的审核,例如需要拥有固定充电桩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一年内不存在驾驶机动车发生5次以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也不存在被处以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的行政处罚)。 “地方政府适当地照顾本地企业的心情可以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至少不应该明确采用地方目录的形式,在体制和机制上还是需要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违规销售 消费者“埋单” 在地方“小目录”的约束下,部分车企为加快新车销售的步伐,采取了“违规”销售的方法,消费者成了最终的“埋单”者。 2019年5月初,家住上海市的陈女士在当地4S店购买了一辆比亚迪唐DM,但万万没想到,原本答应她可以在44天内完成的上牌工作居然拖到了10月下旬,新车买来后无法使用,只好在小区里停放了4个多月。陈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在同一时期,不少购买了比亚迪唐DM、比亚迪唐EV、比亚迪秦DMPRO、比亚迪宋PRO等车型的上千名车主均遇到了上牌受阻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比亚迪经销商在产品并未进入上海市地方目录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新车销售。以陈女士购买的比亚迪唐DM智联创领5座版为例,在2019年7月才刚刚通过上海市的备案,却早在通过备案前两个月就在4S店里开始销售,销售人员还隐瞒了无法立即上牌的事实。 “当时,确实有部分比亚迪车型没有进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目录。”当记者致电一家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比亚迪汽车经销商时,店内的工作人员坦言,这也是出于无奈,如果要等到新车进入当地目录才开始销售,库存积压时间太长,新品都变成“旧品”了。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强调,目前店内销售的产品均已经通过了备案,可以随时上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