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小目录”屡禁不止,谨防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抬头(2)
时间:2020-04-12 06: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销售无法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当然有错,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地方目录存在不合理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无奈地表示,已经进入工信部公告目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想要进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目录,从启动到批准,一般需要3个月,这对于车企来说,无疑错过了新品上市的销售好时机。“不过,现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准入流程做出了调整,车辆上牌和车型登记的时间有望大大缩短,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该人士直言,地方“小目录”未取消的话,相应的审核门槛仍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市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相关操作流程”中,仍然存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受理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进口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设立或授权的销售公司提出的车型登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依据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相关评估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登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车型登记情况”的条款,这一条款的存在,或为照顾本土车企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国家三令五申 地方目录仍难杜绝 10多年前,随着各地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工作,北京、上海、天津和海南等地先后推出了地方补贴和新能源汽车专用免费牌照(免摇号)等扶持政策,并用目录的形式明确了可以享受地方补贴的车型。其中,北京市明确“拒绝”本地车企不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海地方目录最初的设立条件也明显向本地生产的车型倾斜,可谓,借目录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这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初期最大的掣肘之一。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执行全国统一的目录,不得制定地方目录,然而,地方目录摇身一变,以“备案”等形式继续存在;2016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但仍然收效甚微;直到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下发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提出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以备案、名录、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设定市场准入障碍,北京和海南等地先后取消了地方目录。 “据我了解,北京很快就取消了包括备案这一类形式的新能源汽车地方审核工作。”王秉刚告诉记者,现在的北京街头已经可以看到多个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当地车企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在私人消费领域早已不再处于垄断地位,这充分彰显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王秉刚坦言,虽然北京市不承认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新能源汽车身份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但作为首都,北京在面临空气污染等问题时压力确实较大,坚持只推纯电动汽车也在情理之中。 去年6月,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正式取消,再次推动了地方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准入门槛。“目前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城市再单独设立地方目录了。至少对于我们公司而言,新能源汽车产品只要通过了工信部的资质审核,就能顺利进入国内的大部分城市进行销售。”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只在地方政府采购以及公共交通方面,还对外地车企保留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刺激消费 “歧视”性补贴应避免 然而,由于受到近段时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了购车补贴、放宽限购等政策,通过刺激汽车消费,来推动经济尽快恢复到正常运行的状态。正如上述企业负责人所担心的那样,地方政府在发放数额不小的“购车补贴”时,地方保护主义再显抬头之势。 据悉,自今年2月以来,多部委已5次强调要促进汽车消费,至今有9个省市出台了汽车刺激政策,但对于当地消费者来说,想要拿到政策许诺的购车补贴,“条条框框”并不少。其中,湖南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3月2日发布的《关于出台促进吉利地产车在长株潭消费升级鼓励措施》提出,拥有长沙、株州、湘潭身份证或居住证的本地市民购买吉利汽车湘潭九华基地生产的国六吉利缤越、全新远景,每辆车可获得3000元的补贴,同时需要在政府指定的4S店和销售网点购车,并在规定地区上牌;3月14日,湖南长沙市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也明确只有购买指定经销商,如大众长沙工厂、长沙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克、湖南猎豹等车企生产的车辆,消费者才能拿到裸车价款3%的一次性补贴;吉林长春推出的购车补贴也规定必须是在长春市生产并在省内销售落籍的国六新车,补贴购车价的3%,总额不超过4000元;浙江宁波的一次性购车补贴5000元,只针对本地生产、销售的乘用车,不分价格高低,每家车企仅限6000辆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