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小目录”屡禁不止,谨防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抬头(4)
时间:2020-04-12 06: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单就出租车而言,如果当地车企的产品质量过硬、性能良好还好,但如果产品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强,还非当地车企产品不用的话,在损害城市形象的同时,对于本土车企的成长也极为不利。一方面,有政府采购打底,本就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汽车企业会更加“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照顾”,会破坏汽车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让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死而不僵”,甚至还能实现规模的扩大,占据更多社会资源之后,最终造成极大的浪费。 3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听取行业机构、企业代表对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的意见建议,深入研究分领域、分区域、分车型电动化的目标、方式及政策措施。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在公共交通领域各地依然保护主义盛行的话,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因为各地在新能源公共交通领域的“割据”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难以实现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基于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拥有完全放开汽车市场的觉悟和思想,与其死守,不如放开,说不定外来的“鲶鱼”反而会给当地的汽车市场注入活力,从而推动本地汽车生产企业加速改革,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地方公共交通领域采购行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既应当对“顽固不化”的地方政府予以一定的约束,又不能让地方政府“因噎废食”,害怕担上地方保护的“骂名”而放弃采购本土优秀企业的汽车产品。 事实证明,只有充分竞争,才能产生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龙头企业,相信只要让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诞生出真正意义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