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騰起風景(4)
时间:2019-10-03 20: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70年后,重慶成為中國“橋都”,13000余座橋梁橫跨江河溝谷之上,僅主城長江和嘉陵江上就擁有橋梁29座,目前重慶主城同時在建的跨江大橋有11座…… 70年來,交通建設者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重慶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重慶已建設形成“一樞紐十干線”2371公裡鐵路網,“三環十二射多連線”3096公裡高速公路網,“一干兩支六脈”1400公裡高等級航運網,156條國內和88條國際(地區)航線網,重慶高鐵總裡程達到381公裡,江北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突破4000萬人次,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已具雛形……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在重慶交通發展史上,有很多節點在人們心中刻下烙印—— 1952年7月,僅用兩年時間建成通車的成渝鐵路,是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1966年,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通車,重慶市區有了第一座城市大橋。 1990年,重慶江北機場投用,重慶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民用機場。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重慶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2005年,軌道交通2號線在重慶建成投運,重慶有了國內第一條跨座式單軌。 2015年,成渝高鐵建成通車,重慶有了首條高鐵。 …… 今年34歲的奉節縣委組織部干部許恆翔,對交通發展帶來的便捷深有體會。1995年夏天,10歲的他第一次跟隨父母從奉節坐船到重慶,那是一次讓他難以忘懷的經歷,在又悶又熱的船上顛簸了40多個小時﹔2010年國慶節,渝宜高速公路通車了,25歲的許恆翔僅用4個小時就從奉節開車到了重慶主城。 今年8月16日,巫山機場正式通航。從奉節開車到巫山機場,大約1個小時,從巫山飛重慶隻需要40分鐘。許恆翔說,奉節到重慶主城的距離更近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慶交通建設已按下“快進鍵”—— 高鐵大力補短板。加快構建重慶與成都、蘭州、西安、鄭州、武漢、長沙、貴陽、昆明8個方向的“米”字型高鐵網,盡快打通與周邊地區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高鐵聯系。 高速公路加密省際出口通道,提高互聯互通水平。今年建成139公裡、開工210公裡,使全市通車總裡程達到3235公裡。 航空統籌規劃建設第二樞紐機場和貨運機場,加快形成“一大四小”機場格局,逐步將我市建設成為國際航空樞紐。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70年來,重慶翻過一山又一山,敢讓高路入雲端﹔蹚過一河又一河,誓讓天塹變通途。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正在加速形成。 綠色發展 用好生態優勢,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小時候,潘昌田和許多永川市民一樣,喝的是臨江河河水。但在上世紀90年代,臨江河被嚴重污染,一度導致人畜用水都困難,得益生態保護綜合整治,如今臨江河再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引領,重慶以“上游意識”擔“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綠色發展成效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幅美麗新畫卷正徐徐延展開來。 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等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全面建設﹔ 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重點工程陸續實施﹔ “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深入開展,河長制、林長制全面推行。 …… 守住綠水青山,守住美麗幸福,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這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的深刻變革。 重慶山區范圍大、面積廣,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在“山”,潛力在“山”。 持續不斷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成為重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之一,成為政府精准扶貧與項目區林農脫貧致富的堅實依靠。 忠州友誼村村民羅文軍多年在沿海打工,近幾年,他回村承包了980畝果園,並在果園內建農家樂搞鄉村旅游,2018年,他的果園純收入達170萬元。 不僅是羅文軍,目前,柑橘已經成為忠州的支柱產業之一,成了28個鄉鎮25萬果農的“搖錢樹”。 在退耕還林等工程的支撐下,數十年來,重慶一個個特色生態產業開花結果。奉節臍橙、巫山脆李、江津花椒、城口核桃、潼南檸檬、石柱莼菜、墊江石斛……帶來的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金山銀山。 面對百姓的殷殷期盼,重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領域不斷延伸,措施不斷細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