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德皮耶希仙逝 大众集团的第一功臣(6)
时间:2019-09-10 14: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升任奥迪董事长之后,费迪南德·皮耶希把“比母公司做得更好”作为主要任务,与前任董事长哈贝尔选择向大众妥协完全不同。奥迪既然选择了把品牌定位提升至奔驰同级,就必须提升质量和技术含量,但现在作为董事长还得兼顾利润率。这时候,皮耶希把财务董事辞退了(大众派来监视的),减掉4000个岗位(截止至1990年),并大举进击豪华车市场。 皮耶希认为只有打造旗舰车才能提升品牌定位(如图奥迪V8)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数在1988年秋季面世的奥迪V8。费迪南德·皮耶希认为,只有打造奥迪品牌的旗舰车,才能缩小与奔驰/宝马这两个传统豪华品牌的差距,而且像宝马7系那样“仅仅”用6个气缸是完全不够的。虽然大众反对皮耶希砸钱开发全新铝制车身,但这台基于奥迪200打造的奥迪V8,还是以5190mm加长车身、3.6L/4.2L V8发动机、quattro四驱等等必杀技,向车坛宣示了奥迪也能造豪华车的决心。。 事业登峰:升任大众集团董事长 整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众集团业绩不错。大众董事长哈恩功绩最大的举措在于:在中国投资(1985年)、收购西雅特(1986年)、收购斯柯达(1991年)。哈恩及大众监事会一直限制奥迪品牌的发展,在费迪南德·皮耶希掌权奥迪期间,奥迪汽车销售依然受控于大众汽车公司,皮耶希打算在两德合并的动荡期让奥迪减产的想法未能实现,最终结果就是库存严重挤压导致亏损。在皮耶希升任大众董事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奥迪重新拥有独立销售权。 由于大众监事会无法按时确认大众董事长的继任者人员,哈恩的合同被延长两年至1993年底。经过一番纠结,监事会还是在1992年4月10日,选举费迪南德·皮耶希为大众董事长,1993年1月1日上任,而哈恩原定延长两年的合同缩减为一年。 卡尔·哈恩博士(最左)给皮耶希留下了一个强大却岌岌可危的大众帝国 摆在费迪南德·皮耶希面前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汽车集团,同时因为机构庞大内耗也非常大:大众汽车生产率比德系竞品低30%左右、在美国市场被日本人轻松击溃、斯柯达转型难题、西雅特危机…… 大众其实也是保时捷-皮耶希家族的家业,战后被国有化了而已 除了集团的各种烂摊子,还有皮耶希家庭的问题。从南部的斯图加特搬至北部的沃尔夫斯堡,皮耶希得把一大家子搬过去,妻子吴淑娜提出了唯一要求:她们得在奥地利找个落脚点,为的是以后沃尔夫斯堡的工作不如意事,还有个老家的小地方正常生活。至于皮耶希收藏的丰田750、雅马哈500、丰田VR1000一等日本摩托车,吴淑娜给出了建议:要不你做赛车手,要不你当大众集团领袖,反正都是比赛,只不过两样一起可玩不来。 当然,费迪南德·皮耶希选择了更符合他这副56岁身板子的事情。当时大众面临着削减赤字的大难题(此前两三年赤字都在10亿马克左右),而在皮耶希看来,最直接的省钱方法就是拿采购开刀。皮耶希并不是一个很会砍价的生意人,但他是绝无仅有的优秀工程师。他熟知每个供应商配件的性能、成本,于是他订购下的ABS系统、轮胎、轮毂等等零配件,不是同价位里性能最好的,就是同性能里最便宜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采购部门的优势,皮耶希还从通用欧宝那里挖来了采购董事何塞·伊格纳西奥·洛佩斯(José Ignacio López),这就是较为著名的“洛佩斯挖角事件”。 武将文治:重振大众集团 上任后不久,皮耶希下令在沃尔夫斯堡打造大众集团汽车城,强化品牌效应。至于生产环节,采购算是解决了,生产率还是需要整顿,其中数西雅特、斯柯达、墨西哥大众工厂三个地方最紧迫。特别是西班牙的西雅特,1993年度它共有2.4万名员工,是实际需要的2倍,这条新建成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力。最后皮耶希把西雅特总裁炒掉了,再炒掉1.2万名员工(当然要被工会骂死),“残忍地”把西雅特这个品牌救了下来。若非如此,西雅特应该关闭工厂倒闭品牌,炒掉所有2.4万员工。 西雅特与斯柯达都适应不了大众集团全自动化生产线带来的产能与人力过剩 斯柯达同样遇到了生产力过剩、员工过剩的问题。由于大众集团斥资兴建了全新了全自动化工厂,本来需要10个工人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人去控制一台昂贵的机器人。皮耶希的抉择是让斯柯达发挥捷克工时费便宜的优势,在可以用工人的地方暂时就别新增自动化机械了。这个决定也终于让大众集团给了捷克政府一个合理的交待。 文德恩(如图)是皮耶希一手提起来的,最终也是他让皮耶希离开大众的 (责任编辑:admin) |